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从“吃饱”到“吃健康”

发布日期:2018-07-04 信息来源:区委宣传部
  下午5,午后灼热的温度渐渐散去,家住崆峒区新民路的市民刘喜福拎着环保袋走进了超市。

  晚饭他想吃西红柿,就挑了几个,想到老伴爱吃西兰花,他也专门买了一个。超市里,各类食品琳琅满目,光葡萄就有颜色不同、大小不一、品相各异的好几种,让人眼花缭乱。 

  放在几十年前,这样的场景是刘喜福不敢想象的。 

  “那时候要凭票购粮,冬天还要储存萝卜白菜。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随时想吃啥都能买到,年轻人还能用手机点外卖。” 

  说起从前餐桌上的故事,今年59岁的刘喜福翻出了他保留的几十张粮票,其中有全国通用粮票,也有仅供甘肃省内使用的地方粮票。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尽管已是基本告别饥饿的时代,但在刘喜福的记忆中,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的生活基本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全家每天的主要食物离不开黄面和土豆,紧缺的肉票往往要攒到过年才舍得用。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凭票购买食物的日子渐渐成为回忆,粗粮食品逐渐从平凉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但普通家庭的餐桌上,肉类、蛋类、瓜果依然没有达到想吃就吃的水平。 

  “我刚上班那会儿,一个月工资就30多块钱,省吃俭用给孩子喝牛奶、吃鸡蛋。”刘喜福回忆,1983,儿子出生后,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但在很多人家的餐桌上,荤菜出现的频率仍不是那么高。 

  日子越过越好,90年代末开始,平凉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吃好,下馆子逐渐普遍起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流行办喜事时在酒店摆桌、待客。 

  刘喜福家的“伙食”水平也是从这时候有了质的变化,再也不会为怎么给孩子补充营养而发愁。工资逐年在涨,平凉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除了传统的炒菜,国内的各大菜系纷纷落户平凉,川菜、粤菜,甚至不那么正宗的美食快餐、韩式烧烤等也相继出现。在大街小巷,各种档次、不同风味的饭店随处可见,人们的饮食逐渐多元化。 

  “经常在外面喝酒、吃肉,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了,脂肪肝、血脂稠,各种毛病都来了。”刘喜福说,大鱼大肉吃多了,各种“富贵病”随之而来,大家摆脱了“吃不饱”,实现了“吃得好”,开始追求“吃得健康”。 

  原先快要从餐桌上消失的红薯、玉米等粗粮又意外地受到市民的青睐,成了饭桌上的新宠。 

  刘喜福发现,尤其是近几年,除了和他同龄的中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注重养生,追求绿色、健康食品。 

  “素食餐厅、有机果蔬还有农家乐越来越多。”刘喜福说,超市里标明绿色原生态的有机蔬菜、水果的价格是市面上同类普通蔬菜水果价格的几倍,但即便如此,也不缺购买者。 

  刘喜福在崆峒区白水镇老家的大伯还瞅准了商机,开起了带采摘的农家餐厅,逢节假日,土鸡、时令蔬菜等农家饭供不应求。 

  “我们普通市民餐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体现。” 

  在刘喜福看来,改革开放40年来,平凉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而在平凉,越来越多的饭店、学校食堂实施了“明厨亮灶”等食品安全工程,政府对“舌尖安全关”的重视,让市民吃得放心。到“吃健康”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