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208001003/2016-00293 文号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6-11-03
信息名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崆峒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扶贫攻坚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区三次党代会、区十七届人大历次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抓主抓重,突出实干攻坚,竭尽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本届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奋力谱写了我区改革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全区迈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征程。

  一、致力于夯实发展基础,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实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突破性跃升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更好。生产总值跨过百亿元大关,预计达到112.5亿元,年均增长10.9%,经济增速高于国省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68亿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9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64.8%和82.9%。三次产业结构由12:40.3:47.7调整到15.5:21:63.5,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1.7%,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项目投资的带动性、拉动性更强。五年累计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908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76项,完成投资427.4亿元,较上一个五年翻了一番,是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在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6%,累计完成560.1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项目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招商引资的互动性、实效性更高。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实施利用海螺水泥窑资源化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平凉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261项,落实到位资金 331.5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8倍和3.7倍。多渠道向上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累计到位专项建设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等资金89.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5倍,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致力于整体脱贫摘帽,全力以赴加快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在精准扶贫中实现决定性胜利 

  走精准之路,扶贫开发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五年来,我们始终情系贫困群众,抢抓中央和省市加快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以背水一战的信心和决心向贫困发起总攻,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1236”扶贫攻坚,着力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上聚焦靶心、精准发力,推动了扶贫开发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由济困式向开发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重大转变,一举实现了95个贫困村、10597户6.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超过“十五”“十一五”期间减贫总量,是我区历史上脱贫步伐最快的时期,贫困发生率由22.5%下降到2.1%,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综合之策,基础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紧盯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短板,制定出台了“2+20”扶贫意见和方案,推动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筹措整合各类资金13.9亿元,资金投入量是上一个五年的2.7倍。集中实施了大寨刘黄锁整流域推进、峡门颉岭整村推进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建集中安置点58个,搬迁贫困群众1.07万人,贫困户基本告别了危旧房。建成通村硬化路1108公里,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总里程的2.4倍,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实施人饮工程35处,架设农电杆线429.2公里,建成贫困村幼儿园29所、标准化村卫生室77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2个,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村群众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难题。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全省民族乡脱贫“攻坚拔寨”和交通扶贫攻坚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现场会在我区成功召开。

  筑产业之基,贫困区域经济内生动力大幅提升。着眼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等方式,多元化发展养殖、林果、劳务经济等增收产业。充分发挥金融助推扶贫的杠杆作用,创建信用乡镇11个,为7417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7亿元,绝大多数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1.9万人次,培育养牛大户3950户,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3.5万亩,种植中药材5600亩,输转劳动力4.5万人次,为贫困群众铺就了稳定增收的致富路,提振了自我发展的精气神,农村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4402元,较2011年翻了近一番。

  聚牵引之力,全社会深情参与消除贫困实践。紧扣“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等要求,建立了领导包抓、驻村帮扶、激励约束、精准监测、督查考评等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区域化推进、产业化支撑、市场化引领、社会化帮扶、增智化造血等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协调动员省市区212个单位和企业联系226个村、4855名干部联系69612户农户,实现了对所有村、所有农户的帮联全覆盖,捐赠各类物资1978万元,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困难问题,以实际行动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三、致力于优化人居环境,坚持不懈完善服务功能,城乡建设在统筹发展中实现历史性变化 

  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3个棚户区改造片区建成住宅楼2937套32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1874套7.6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733套6.9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5平方米。实施了绿地公园、世纪商业广场、广成学校等重大工程,配套完成城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和污水全收集、生活垃圾全处理、集中供热全覆盖等公共服务项目,建成东大门改造、西大门畅通、平沿路改造等道路工程27条50.7公里,中心城区环形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2.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探索推行了“1+X”、网格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大气污染、违法建筑、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更换公交车87辆、出租车722辆,建成公交候车亭183个,拆除违法建筑28.4万平方米,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

  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上杨下杨、白庙贾洼等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索罗庙后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2个,新建小康住宅7576户,改造危旧房12022户。实施了双麻路、平华路至马安路等农村道路通畅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72公里。完成泾河、颉河等河堤治理57.9公里,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7%。大力推进安国、白庙等重点小城镇建设,白水镇、崆峒镇进入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行列,崆峒镇荣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2%。

  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成立了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组建了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改革理顺了崆峒山大景区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弹筝湖公园改造提升、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相继建成,崆峒山大景区体量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治理水土流失236平方公里,建成绿色通道981.4公里,新增造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9%。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停转产实心粘土砖落后生产企业53户,关闭燃煤锅炉225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42辆。集中开展城乡结合部、重点路段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安国土桥、柳湖赵堡等重要节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环境整洁示范村98个,乡村环境面貌和整体形象显著改善。

  四、致力于厚植发展优势,坚定不移促进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在提质增效中实现规模性扩张 

  现代农业效益提升。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采取引进工商资本经营、大户承包、能人带动等方式,持续加快牛果菜产业开发,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01个,肉牛饲养量达到41万头;新植果树经济林5万亩,挂果园达到3万亩;发展设施蔬菜1.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5万亩;牛果菜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年均推广旱作农业2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坚持工业强基战略不动摇,突出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资源开发利用,凯茂润年产5万吨豌豆深加工、大秦红辣椒深加工、天宇年产30万套石油钻具配件等5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完成油井钻探88口。积极落实“一企一策”等帮扶措施,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调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7.3%。

  商贸体系更趋健全。高标准建成新世纪商厦B座、崆峒汽贸城、星泰商业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苏宁云商、肯德基等知名企业入驻运营。创建了新阳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淘宝特色中国·平凉馆和95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83个电子商务乡村服务站。旅游度假、网上购物、电子产品、家用轿车等热点消费持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1亿元,年均增长1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5%。

  文化旅游互促融合。深度挖掘崆峒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文化骨干企业27户,开发文化养生产品32种,崆峒道源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26%。全面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华崆峒养生地、崆峒山大景区、崆峒旅游示范镇建设,成功举办世界养生大会、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节会赛事,全区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713.9万人次和38.6亿元,年均增长18.5%和21%。

  金融服务优化完善。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21家、担保机构16家,布设金融便民服务网点312个。组建成立了宏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惠农投资发展公司等承贷平台,主动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现融资59.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9.6亿元和217.6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84.2%和101.5%。

    五、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尽心竭力健全保障体系,民计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实现普惠性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218所23.9万平方米,乡镇中心幼儿园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到49.7%。建成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楼、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7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13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村一场”216个、“乡村舞台”210个、农家书屋226个,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广实用技术150项,申请专利461件,96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力措办民生实事,民生财政支出累计达到7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连续五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政府补助标准,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和救助资金18.2亿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建成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1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认真落实创业就业服务措施,安置高校毕业生6370人,城镇新增就业4.89万人。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崆峒建设,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及时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网站留言、区长热线13256件。完成110公安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建成法院审判法庭、检察院办案和技术用房、16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102处视频监控点,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建城市标准化社区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95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打非治违”和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安定局面。

  六、致力于推进深化改革,弛而不息加强自身建设,施政效能在职能转变中实现根本性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理顺了食品药品监管、城管执法、公安交警、工商、质监等部门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完成水务、环卫管理运行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50项,新增(承接)103项,目前保留1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登记制度,新增非公市场主体15935户,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59.9亿元,占到生产总值的53.2%。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我区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区。建立完善了区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等制度,成立了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政府决策体系更加科学规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按期办结人大议案1件、人大代表建议191件、政协提案428件。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完成区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建成区政务服务网,新建标准化乡镇政务服务中心9个、多功能村级便民服务站51个,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干部队伍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效能风暴”和“先锋引领”行动,持续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政风行风明显好转。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相关规定,全面清理调整办公用房,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从严规范公务接待和考察活动,“三公”经费年均下降13.7%。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公务人员教育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有力维护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均衡不动摇、不偏移,在完善功能、夯实基础中推动一体发展。五年来,我们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持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以“六横十二纵”道路为依托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广大农村群众实现了住舒心房、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的夙愿,全区城镇化率提高7.7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惠民利民不懈怠、不回避,在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中彰显为民情怀。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民本意识,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实施了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妥善化解了企业破产改制、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关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一批长期积累、历史遗留问题,民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8%以上,广大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必须注重抓主抓重,坚持奋勇争先不等待、不观望,在精准施策、集中推进中争创一流业绩。五年来,我们立足区情实际,顺应形势变化,抢抓政策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找准抓牢事关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以及工作的重点环节,整合项目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培育建办了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南部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泾河川区设施蔬菜、北部塬区果园建设等一批典型亮点和示范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区集中供热、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必须注重实干攻坚,坚持齐抓共管不松劲、不推脱,在敢于担当、创新突破中推动工作落实。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和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勇于直面矛盾,敢于担当重任,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棚户区改造、大气污染防治、违法建筑拆除等重难点工作中,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俯下身子、埋头苦干,全力以赴抓落实、攻难关、求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的上升期。必须注重固本培元,坚持党的建设不弱化、不放松,在深学实做、常抓严管中凝聚发展合力。五年来,我们把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与政府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和廉洁自律准则,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了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组织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惠民政策落实、“吃空饷”和“小金库”治理等专项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五年的探索充满艰辛,铸就的辉煌来之不易。这些发展成就,充分展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崆峒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付出心血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部队官兵,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站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回顾过去拼搏进取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支撑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大企业还比较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结构不够优、效益不够高,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仍需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与广大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以上困难和挑战,我们将认真分析、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一届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不负重托、不忘初心,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展望未来五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保持相对稳定,围绕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改革供给侧,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具体政策将陆续出台,尤其是重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重大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多重利好叠加的难得机遇。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特色更趋明显,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可以使我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区四次党代会科学绘就了我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让“经济实力强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城乡面貌靓起来、文明程度高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展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必将激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只要我们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在加快强区富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再创辉煌。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崇尚创新强动力。把创新创造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壮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注重协调促平衡。把协调均衡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补齐短板中拓宽发展空间,在优化结构中推动提质增效,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劳动力平等就业、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快构建设施完善、功能完备、多极支撑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倡导绿色保持续。把绿色生态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扩大绿色空间,提倡绿色生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真正让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宜居环境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福利。

  ——厚植开放拓空间。把开放开发作为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陇东南经济区等开放大格局,加强与西兰银省会城市和天水、庆阳、宝鸡等周边地区的联动协同发展,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推进共享惠民生。把共享普惠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力改善基本民生,重点保障底线民生,及时解决热点民生,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安定的生活环境。

  围绕贯彻落实区四次党代会精神和上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紧中求活、变中求新主基调,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瞄准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先行区”,大力实施项目统领、工业强基、产业富民、文旅融合“四大战略”,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城乡一体、蓝天碧水、共建共享、安全维稳、强基固本“六大工程”,奋力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

  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县区前列,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达到173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4400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达到307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6.8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145.3亿元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达到23亿元以上,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1万吨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1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113亿元以上。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到13.3:21.4:65.3。

  ——城乡统筹发展明显提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3.5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9.4平方公里以上,省市列重点小城镇达到6个,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标准建成新农村50个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分别达到34800元和14700元以上,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城乡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值之内,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6.6%以上,全面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区。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非公市场主体数量和非公经济总量持续增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65%以上。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进一步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使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努力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培育建办企业,培强做优产业,培植壮大财源。

  加快项目建设“聚力”发展。围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大景区建设、商贸物流、生态环保、民计民生等方面,每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00项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以“四高三铁三路一场”为重点的交通项目,以崆峒水库改扩建、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水利项目,以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为重点的电力项目,以智慧城市建设、农村宽带普及为重点的通讯设施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招商引资“借力”发展。突出“招大引强选优”这一关键,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以更大步伐“走出去”,在更高水平上“引进来”,主动争取承办和积极参与全国性招商活动,全力搭建全国行业性展会和区域性招商平台,推动企业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条式转移,力争引进5个以上实力雄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

  加大资金争取“助力”发展。积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导向,认真研究国省重点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需求短板,谋划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提高项目论证、包装、申报的精准度,谋划储备重点建设项目610项以上,总投资保持在2800亿元以上,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多元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使经济增长更加持续 

  立足打造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区,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机制,落实关键举措,加快提质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崆峒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做大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围绕建设绿色畜牧基地,突出基础母牛保护、品种改良、饲喂方式转变等关键环节,加快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农户分散养殖规模,肉牛饲养量稳定在40万头以上。果品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绿色果品认证基地,在抓好苹果产业规模扩张与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核桃、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业,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绿色蔬菜产业园,在精细管理、品种优化、机制转换上持续用力,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和复种蔬菜,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

  做强新型工业。强化与平凉工业园区协作联动发展,全力抓好峡门新型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和镁合金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建设,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产品加工和制药“四大产业集群”,重点实施新型墙体材料、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属镁及镁合金等工业项目,持续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效益,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

  做靓文化旅游。围绕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持续加快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全面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华崆峒养生地、崆峒山大景区、崆峒旅游示范镇建设,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培育农业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等新业态,加快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做优商贸服务。围绕打造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实施“互联网+”和全域“村村通”电商行动,支持发展网上销售、现代金融等消费业态,持续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加快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购物中心和商业网点,重点实施中联国际广场、平凉食品博览城、平凉东部重材物流园等项目,着力促进商贸流通优质高效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承载服务功能,使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注重“规建管”并举、“产城人”融合、“区乡村”统筹,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建设提档升级。

  加快建设宜居城市。按照“东扩、西控、北展、南延”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围绕崆峒大道、南山—虎山两条城市轴线,加快建设行政金融、文教体育、商业服务、商贸物流、历史文化五大城市核心区,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集中实施一批城市路网、地下管廊、垃圾处理、增绿扩绿、海绵城市等城市化建设项目,持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在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迈出更快步伐。

  着力打造特色城镇。按照“中心带动、城镇联动、镇村联建”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推进草峰、白水、安国、白庙等小城镇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城郊经济,促进小城镇资源要素快速聚合,引导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创建一批经济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切实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让小城镇焕发生机活力、呈现繁荣繁华。

  精心抓建美丽新村。按照“传承历史、凸显特色、展示文明、留住乡愁”的发展理念,突出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相结合,以“路水电气讯房”为重点,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特色化、标准化建设新农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中心村镇群落,使城乡居民过上同质化生活。

  精准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任务,以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巩固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对接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和到村到户到人帮扶措施,持续抓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配套和富民产业培育,加快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弱势群体五大保障脱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真正做到一人不少、一户不落。

  四、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富区绿色惠民,使生态环境更加宜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

  推进造林绿化“增绿”。坚持新植与补植、改造与提升并重,大规模、大力度开展造林绿化,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五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四大工程,突出南北面山和村镇绿化、乡村道路绿化,加强流域治理、梯田建设、土地整理和森林资源管护,实现造、封、育、改、抚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构筑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城乡绿色屏障。

  强化生态保护“治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动态监测网络,加强综合执法监管,努力把绿水青山守护得更美。从严落实“减排、除尘、控车、压煤、禁燃”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推广利用,不断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和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

  发展循环经济“扩容”。深入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加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实施尾菜处理、余热发电、地膜回收、餐厨垃圾处理等项目,做实做深循环经济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项目“五大载体”,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资源循环利用,形成覆盖三次产业、连接城市农村、贯穿各个环节的循环经济支撑基础。

  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共建共享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积极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眼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促进财力向民生倾斜、政策向民生聚焦、服务向民生覆盖,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扩大“创业型”社会就业。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加快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认真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和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

  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学校130所,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妇幼保健院、市二院急诊楼、骨伤医院业务楼等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提升改造等项目,丰富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大力推广科技实用技术,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

  完善“共享型”社会保障。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保障救助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85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创新型”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平安崆峒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设政法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基层法庭、公安拘留所和看守所扩建等项目,夯实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全面推行诉访分离、逐级走访、网上信访和依法治访,妥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强化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1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区乡两级换届之后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区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为目标,突出中心城市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两大建设”,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深度开发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富民产业”,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值以内。 

  主要任务是: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拉动,持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实施项目统领战略,立足国省争项目,创新思路引项目,不遗余力建项目,切实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精心谋划储备。主动对接国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在主导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论证储备一批补短板、促转型、强后劲的重大项目,高标准做好项目可研、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强与国省部门的衔接沟通,及时掌握投资信息,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全年到位资金有大幅增长。狠抓开工建设。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推行科学化、差异化、精细化供地;创新运用PPP模式,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和财政资金统筹拨付力度,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项目建设调度、督查和考核,促进新建项目尽早开工、续建项目全面建成、竣工项目早日投用,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增长15%以上。配合抓好彭大高速、天平高速、平华一级公路、750千伏输变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国道312线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平凉军民合用机场等项目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主动对接引进。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全省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围绕优势产业关联配套,积极推进增链、补链、强链招商,力争在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专业招商,鼓励企业以商引商,依托协会商会委托招商,让投资者主动引资、扩资、增资,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二是突出城乡统筹,提升建管水平,持续推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着眼城乡一体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建设舒适美好的宜居家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重点实施新民北路、泾河大道东段等道路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天然气支线敷设等城市管网设施,全力推进火车站、十里铺桥头、宝塔公园民俗文化街等重要节点提升改造,全面建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天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等续建项目。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持续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完成新民路西片、砖厂新区等20个续建片区征收任务,启动实施汪家园、新风巷、果木寺巷等22个新建片区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基础条件。高标准建成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33个环境整洁示范村,持续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节点改造,完成安全饮水巩固提升24200户。加快北杨涧水库、泾河南杨涧至信河段防洪治理、白庙大型泵站改造提升、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治理河堤20公里,新修梯田3万亩,完成土地整治2.5万亩。强化城乡精细管理。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明确部门管理范围和执法职责边界,实现城市分级分层管理和重心下移,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持续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和拆违治乱力度,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村庄周边等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

  三是突出脱贫攻坚,加快产业开发,持续促进农村居民稳定增收。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培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乡村发展动力。纵深开展精准扶贫。在扶贫项目建设上再加力度,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42项,砂化村社道路110公里,建成西阳上马、上杨新庄湾、峡门麻川、大寨柳沟等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贫困群众285户1121人,配套完善村部、文化广场、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再加力度,继续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等扶贫产业,在贫困村扶持养牛大户150户,引导贫困户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7万亩,发展果树经济林3000亩。依托峡门、大寨等乡镇自然资源禀赋和白庙、崆峒等乡镇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在健全扶贫机制上再加力度,持续拓展深化双联行动,健全区、乡、村三级联动帮扶机制,靠实帮扶单位责任,强化驻村干部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和正向激励办法,切实把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年内实现4个贫困村、23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以养殖扩量、果品提质、蔬菜增效为重点,新建峡门山口等肉牛养殖小区18个,冻配改良肉牛4万头以上,肉牛良种化率、秸秆转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新植优质苹果园1万亩,巩固提升草峰明星等30个标准化示范园管理水平;加快泾河川区国家级绿色蔬菜产业园建设,新增设施蔬菜64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42万吨。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和中药材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推广旱作农业29万亩,种植油用牡丹5000亩、中药材1万亩。创新产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社会工商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发展家庭农场17个。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区流转土地面积累计达到14.5万亩以上。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300万元,发展林下种植1万亩。

  四是突出规模扩张,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高工贸经济质量效益。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坚持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改造提升多策并举,促进工贸经济转型升级、补链增效、延伸增值。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大工业企业招商建办、扶持引办和培育改办力度,开工建设华泓汇金20万吨甲醇储罐区、年产15万平方米欧式铝木复合节能门窗、年产10万吨小麦石磨面粉等项目,完成年产100万平方米节能环保建筑幕墙生产线、日处理5000吨建筑垃圾再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增强商贸经济活力。全面建成平凉泓泰商贸城,开工建设平凉东部重材物流园,平凉养生商贸城建成主体工程。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推进电子商务向公共服务、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领域延伸,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0%以上。加快培育外贸龙头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壮大非公经济体量。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等领域,新增中小微企业5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0%以上。健全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宏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惠农投资发展公司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筹集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的平台作用,实现融资14亿元以上。

  五是突出景区建设,彰显资源特色,持续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区位首位产业,创新开发机制,深化联动发展,完善要素业态,提升品质内涵,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景观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治理全域覆盖、产业全域联动、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思路,促进旅游与文化、养生、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对接融合,全方位延伸产业链条,多元化拓展服务产品,构建多极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4.5亿元以上。聚力建设精品景区。着眼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精品线路重要节点,重点实施崆峒山旅游基础设施、崆峒欢乐大世界、广成驿站·崆峒古镇改造提升、崆峒山景区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项目,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建成并投入运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建设崆峒养生休闲小镇及西沟、太统、寨子街等专业旅游村,加大海寨沟、老林沟等景区开发,配套完善道路、给排水、停车场、垃圾收运等设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品位。着力扩大宣传营销。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精心办好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积极参与西北旅游营销会等大型节会,实现与国内知名景区的品牌共建、线路共创和市场共融。优化提升智游崆峒APP系统功能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携程、阿里旅行等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扩大崆峒旅游网络营销份额,全方位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

   六是突出生态建设,严控污染减排,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聚焦绿色发展,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绿色生态环境。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以“增绿、增美、增收”为目标,农村以荒山造林、行道树栽植、果树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城区以南北面山、公园街区、背街小巷、住宅小区、机关单位绿化为重点,大力度开展造林绿化,年内建成重点生态工程4.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920亩。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扎实推进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切实把PM10浓度降下来、把优良天数增上去。持续加大水资源、土壤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强化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和监督检查,有效管控新增环境风险隐患。

  七是突出普惠共享,改善民计民生,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加大民生财政投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推动共享式发展、普惠性保障、均等化服务。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提升“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成果,持续抓好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各项措施,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崆峒建设,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有序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切实抓好乡村文化体育设施配套与服务管理,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申请专利120项以上,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积极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核定征缴制度,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持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残疾人、养老和慈善事业,加大对孤寡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救助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扶持推动创业就业。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创业扶助等政策措施,培育创建就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扶持返乡人员、农村青年、乡土能人因地制宜开展创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年内输转劳务7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

  八是突出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持续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顺应社会结构新变化,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责任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环境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注重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舆情分析研判,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调处化解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制度,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突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成公安分局和白水、索罗派出所业务技术用房。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预警和防控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创新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社会管理模式,强化流动人口和信息网络监管,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深化禁毒人民战争,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全面加强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障广大群众的消费安全。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是政之所向。2017年我们将继续办好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民生工程:(1)实施教育条件改善工程,建成安国镇中心小学、大秦乡中心小学、白水镇王寨小学等8所学校教学楼和平凉五中学生公寓楼、寨河中学教师周转宿舍。(2)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开工建设西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白庙、西阳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0%以上。(3)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开工建设区文化产业大厦,建成区公共体育场和2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4)实施城乡道路通畅工程,建成永顺路、永兴路、临泾路3条城市道路,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0公里,改造张高路29公里、危桥6座,硬化村社道路100公里,同步推进新建道路绿化,栽植行道树262公里。(5)实施城市交通管理提升工程,加大重点路段和主要街区交通秩序整治,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新开公交线路3条,配建地上地下停车场7个,硬化背街小巷道路57条,安装隔离护栏1000米,建成智能交通监控点4处。(6)实施养老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养老服务中心、中华崆峒养生地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东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4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7)实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提升工程,及时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提标政策,提高大病医疗保险对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基本医保省内异地即时结算,提高经办机构服务效能,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保险待遇。(8)实施创业就业促进工程,建成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9)实施金融体系完善工程,创建金融信用乡镇3个,建成村级金融服务网点20个。(10)实施政务服务便民工程,建成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建标准化乡镇政务服务中心5个、村级便民服务站50个。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区政府将始终秉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

  强化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政。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保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抓学习强党性、抓班子带队伍、抓作风树形象。充分发挥区政府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用“866”衡量检验标尺,细化实化“3783”责任体系,建立区政府党组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严格实行区政府领导对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督导、约谈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坚决把责任落到实处。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从严查处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机构编制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公务人员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遵循,划定权力界限,规范机制程序,强化综合监督,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健全完善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公正文明执法。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意见建议及政协提案。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强化改革创新,坚持科学理政。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不竭动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为民勤政。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主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真心实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推行“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规范区政务服务网运行管理,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规范、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区门户网站建设,做好信息公开发布和舆情回应,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网站留言、区长热线办理和政务微博微信管理运行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

  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高效施政。始终把务实进取作为政府工作的自觉追求,以知责明责、守责担责的担当精神和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工作方法,全力推动政府工作高效快速落实。健全政府工作分工负责、层级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形成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创效能、事事高效能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崆峒的昨天成就辉煌,崆峒的今天生机勃勃,崆峒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奋勇争先,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而不懈奋斗!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