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208001003/2016-00292 文号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6-01-09
信息名称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5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区三次党代会、区十七届人大历次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这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县区前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1.75%。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完成99.6亿元,较2010年增加41.3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378元增加到20837元,年均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是2010年的2.27倍,年均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由13.1:39.9:47调整到15.3:23.2:61.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更强,发展的协调性更好。

  这五年,是我区扶贫攻坚成效最好的五年。深入开展“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实施了大秦乡整乡推进、安国—西阳片区开发、大寨乡刘黄锁整流域推进、峡门乡颉岭村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搬迁贫困群众1956户9284人,贫困村由105个减少到18个,贫困人口由7.35万人减少到1.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5%下降到3.6%,农村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3644元,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济困式向开发式转变,真正实现了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我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高标准建成绿地公园、世纪商业广场、广成学校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棚户区22个片区8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265.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相继实施了东大门改造、西大门畅通、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工程等项目,串联南北、贯通东西的中心城区环形路网基本形成。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068户,新建小康住宅7576户,建成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1051.4公里,解决了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舒心房的美好夙愿。

  这五年,是我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民生财政支出累计达到79.5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6.5%。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66元增加到196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29元增加到7428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安置高校毕业生5632人,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小额创业担保贷款4.6亿元,带动1.4万人创业就业。连续五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政府补助标准,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资金11.7亿元,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强化投资拉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大力实施项目统领战略,全力以赴建项目、促投资,有效促进和拉动了经济增长。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十二五”期间是全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8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63项,完成投资378.5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分别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在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2%,达到132.9亿元,累计完成498.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动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对接洽谈,利用海螺水泥窑资源化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平凉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60项,落实到位资金262.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和3.1倍。资金争取再创新高。围绕强化财政保障能力,紧抓国省政策叠加机遇,争取到位各类财政专项补助和转移支付资金89.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在保障刚性支出的同时,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着眼突出产业支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坚持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特色产业深度开发,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的成效。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77个,肉牛饲养量达到41万头,较“十一五”末增长15%;发展设施蔬菜1.9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花所—白水、柳湖—安国两个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已成为丰富群众“菜篮子”和平抑菜价的民心工程;新植果树经济林9万亩,挂果园达到3.2万亩,果产业效益初步显现。牛果菜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4%。年均推广旱作农业26.2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达到21.1万吨。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大力推进峡门新型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建设,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完成油井钻探88口,恒伟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石膏砌块、天宇公司年产30万套石油钻具配件、大秦红辣椒深加工生产线等52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达到9.5亿元。商贸活力日益增强。建成新世纪商厦B座、崆峒汽贸城等商贸设施16万平方米,新建85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10个电子商务乡级服务站、47个村级服务点。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旅游、网上购物等热点消费持续升温,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2万户,家用轿车保有量达到3.1万辆。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2亿元,年均增长14.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6%。非公经济持续壮大。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减税让利政策全面落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突破2万户,注册资金达到50.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5万多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5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4%,上缴税金31.5亿元,占到税收收入的77.5%,非公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服务更加有力。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初见成效,发展小额贷款公司21家、担保机构16家,布设金融便民服务点279个,落实“双联”惠农、生源地信用助学等政策性贷款9.9亿元。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现融资5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8.2亿元和195.8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21%和1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

  三、着眼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显著改观。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持续加大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实施平沿路改造、柳湖路东拓、双桥路北拓等城市道路工程20条46.3公里,新建彩虹桥、新河湾桥等大型桥梁4座,更新公交车87辆、出租车722辆,建成公交候车亭183个,城区出行条件极大改善。实施了以“八沟一河”综合治理、雨污水收集为重点的城市防汛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铺设排污排水管网364公里,砌筑护岸20公里,城市防汛排污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廉租房4043套18.2万平方米、公租房1820套7.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733套6.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楼2897套30.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5平方米,较2010年增加5.3平方米。健全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拆除违章建筑22.1万平方米,有力维护了城市开发建设秩序。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上杨乡下杨村等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索罗乡庙后村等新村建设示范点68个。实施了平华路至马安路等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86公里,打通了乡镇村组间的连接通道。完成泾河、颉河等河堤治理57.9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1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7%。草峰、安国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白水镇、崆峒镇进入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行列,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67%。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立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经济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成立了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弹筝湖公园、崆峒国医养生馆、崆峒镇西沟和寨子街农家乐集中区等旅游配套项目,成功举办世界养生大会、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会赛事,“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示范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崆峒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到20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103.7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183.5%和330.9%。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建成绿色通道400公里,新增造林12.5万亩、城市绿地192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新修梯田2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6平方公里。建成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关闭城区燃煤锅炉173台,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60万平方米。关停实心粘土砖落后生产企业51户,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87辆,节能减排五年目标顺利实现。

  四、着眼改善民计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大幅提高。以共建共享为导向,全面推进均等化服务、普惠性保障、创新型治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学校203所,校舍总面积达到22.3万平方米,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楼、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5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6个、行政村体育“一村一场”工程216个、“乡村舞台”180个,有效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广实用技术131项,申请专利794件,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达到60%。实施计生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加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转劳动力40.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5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88.5%。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公开承诺的50件93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元提高到38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740元提高到1420元,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86%和186%。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84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完成110公安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建成检察院办案用房、八里桥治安交通检查站、3个基层派出所、16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440处视频监控点,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城市标准化社区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5个,基层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突出信访问题1934件,办理区长热线和网站留言10677条。修订区级应急预案45个,开展应急演练123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有效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五、着眼深化改革创新,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施政行为更趋规范,政府服务更加高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理顺了城市执法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管理、质量监督、公安交警管理体制,建立了区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崆峒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运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13项,目前保留199项,较2010年减少47.4%。全面推行“三证合一”等工商登记制度,完成交通运输、现代服务、邮政、电信四大行业“营改增”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有力有序,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勘界确权农村土地101万亩、林地67.9万亩,规范流转土地18.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3个。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建立完善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了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期办结区人大议案1件和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05件、政协提案431件。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效能风暴”和“先锋引领”行动,下大力气整治“四风”、“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政风行风持续好转。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相关规定,全面清理调整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从严规范公务接待和考察活动,“三公”经费支出较2010年减少28.3%,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达到9.8%。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公务人员教育管理,维护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全力支持国税、地税、电力等驻区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防震减灾、统计、监察、审计、供销、档案、老龄、残疾人、地方志、信息化、政务公开、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全区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提升。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按照“适应新常态、持续稳增长、加快转方式、着力惠民生、实干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聚力攻坚突破,全力以赴抓改革促发展、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民生促和谐,全区呈现出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精准扶贫在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中成效明显。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多方筹措扶贫资金9.2亿元,实施精准扶贫项目344项,建成贫困村水泥路410公里、村组砂化路506公里,改造贫困户危旧房4579户,完成自来水入户6605户,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85个、贫困村幼儿园23个,贫困村实现沥青水泥路、安全饮水、动力电、卫生室、综合性文化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多元富民增收产业,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8414人,为2847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3亿元,贫困村肉牛饲养量达到1.63万头,种植果树经济林3500亩,有效加快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步伐。

  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做强做优中提质增效。牛果菜产业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1个、矮化密植果园2500亩、设施蔬菜3002亩,种植油用牡丹5539亩,推广旱作农业28.1万亩。工贸经济体量持续壮大,凯茂润公司年产5万吨豌豆深加工、五谷醇酿造公司泥葫芦白酒提升改造、雄风公司年产6万吨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星泰商业广场等商贸项目全面建成运营,淘宝网“特色中国·平凉馆”上线运营。崆峒山大景区建设快速推进,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项目建成部分主体,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1.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0.3%和25.5%。

  城乡建设在完善功能、统筹推进中拓展提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10项,完成投资109.4亿元。招商引资落实到位资金62.9亿元,争取到位国家和省上各类项目资金15.5亿元。新民路西片、城西路东片等9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房屋征收1066户29万平方米,北大路、和阳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有力推进,建成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3座、便民道路4条,铺设天然气管网3.4公里、雨污水管网7.8公里,配建停车位3524个。虎山公园、崆峒大道西段北侧景观带等绿化工程全面建成,柳湖永红、安国土桥等6个重要节点改造基本完成。建成16个新村建设、16个旧村改造和32个环境整洁示范村,新建改建小康住宅1507户。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扎实开展市容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依法加大控违拆违力度,从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市容环境面貌和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民计民生在扩面普惠、强化保障中持续改善。南山公园体育健身中心、殡仪服务中心、南河道社区、香莲和寨河2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建成,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发放社会保险、城乡低保等资金5.7亿元。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平安崆峒建设,狠抓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五年的发展,为我们奠定了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坚实基础;五年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回顾五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思维方略,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五年来,我们把上级精神与区情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群众愿望的思路目标,用改革的举措、发展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解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了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必须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方向路径,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五年来,我们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旅游、商贸、肉牛、果菜等特色产业,初步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均量持续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重大突破。必须始终坚持项目为纲、投资拉动的战略举措,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五年来,我们准确把握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紧盯国省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上争外引项目,内聚广筹资金,先后与中石化、西蒙、北方泓泰等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城乡面貌、夯实了财源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施政理念,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五年来,我们时刻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把惠民利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兴办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利民之举,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突出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推动发展中顺应了民意、温暖了民心、凝聚了民力。必须始终坚持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基本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找准抓牢事关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以及工作的重点环节,科学谋划,理清主次,压茬推进。尤其在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中心城市建设、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坚持把优势资源向一线汇拢,把工作力量向一线集中,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基层干部长期坚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确保了重点工作有亮点、难点工作有突破、常规工作有特色。以上五个“必须始终坚持”,是我们战胜困难挑战、推动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领域付出心血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支撑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大企业还比较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工业短板问题尤为明显;基础财源比较薄弱,骨干财源较为匮乏,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有待持续强化。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在今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上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6873”交通突破行动、“6363”水利保障行动、“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市上深入推进“一中心两园区”战略布局,这些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现实路径。我们将主动把发展放在国家和省市战略布局中去思考谋划,全力在精研政策中对接争取项目、在壮大产业中夯实发展基础、在扩大开放中深化合作交流,努力在转型升级、转换动力、破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的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举。把做大做强区域经济规模、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作为战略重点,立足农业稳固基础,着眼工业增强实力,依托城市提升形象,依靠商贸激发活力,借助文化旅游厚植优势,多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协同共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

  ——转变方式与调优结构互促。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多元主导产业和多层次区域增长极,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外向型、集约型、科技型转变。

  ——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共进。全面加强城市工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完备、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同步。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全力改善基本民生,重点保障底线民生,及时解决热点民生,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好地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市精神及上述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项目为纲、产业为先、环境为要、稳定为上、民生为重、党建为本”的总体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基战略,突出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多元发展商贸、肉牛、果品、蔬菜四大特色富民产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和改善民计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

  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县区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达到15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达到32000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达到267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6.3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106亿元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达到21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21万吨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2.7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1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结构比调整到13.5∶21.9∶64.6。

  ——城乡统筹发展明显提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33.5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9.4平方公里以上,全区建制镇达到9个,省市列重点小城镇达到6个,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标准建成新农村50个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分别达到31600元和13100元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城乡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值之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3.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区。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非公市场主体数量和非公经济总量持续增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65%以上。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进一步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明程度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实力新提升。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培育建办企业 ,培强做优产业,培植壮大财源。“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以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崆峒山大景区、商贸物流、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循环经济、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十大工程”为支撑的各类重大项目402项,概算总投资188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00亿元以上。引进5个以上实力雄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牢固树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理念,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四高三铁三路一场”工程(天平、彭大、平凉环城、机场高速4条高速公路,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高铁、宝中铁路二线、西平铁路二线3条铁路,国道312线改扩建、平华一级公路、平泾一级公路3条国省道路,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形成畅通快捷、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在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崆峒水库改扩建、北杨涧水库、城乡水源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灌区干渠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提高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防洪能力;在重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750千伏输变电工程、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增容、35千伏变电站建设、城乡电网升级改造、电缆入地等项目,提升城乡供电保障能力;在重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三网融合推广”(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农村宽带普及等项目,基本实现光纤覆盖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城市住宅光纤到楼入户。

  二、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建设现代美丽新家园。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深化与周边县区合作、融合、协同发展,坚持做优主城区、做精小城镇、做美新农村,实现城乡建设提档升级。立足增强城市承载功能,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东扩、西控、北展、南延”的发展方向,围绕崆峒大道、南山—虎山两条城市轴线,加快建设行政金融、文教体育、商业服务、商贸物流、历史文化五大城市核心区,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集中实施一批城市路网、地下管廊、垃圾处理、增绿扩绿等城市化建设项目,持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生活便捷、绿网交错、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因地制宜推进白水、安国、草峰、峡门、白庙等重点小城镇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资源要素快速聚合。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计划,按照“传承历史、凸显特色、展示文明、留住乡愁”的理念,以“路水电气讯房”为重点,特色化、标准化建设新农村。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和产业发展弱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培育转型升级新潜力。立足打造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区,创新优化路径,转换发展机制,落实关键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崆峒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肉牛产业围绕建设绿色畜牧基地,加快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带动扩大农户分散养殖,肉牛饲养量稳定在40万头以上。果品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绿色果品认证基地,按照川区巩固提质增效、北部塬区积极推进扩量、南部浅山区适度集中发展的思路,在抓好苹果产业规模扩张与精细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种植核桃、杏、梨、油用牡丹等果树经济林,果树经济林达到3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绿色蔬菜产业园,全力实施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突出发展高原夏菜、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推进蔬菜产业逐步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泾河川区向北部塬区延伸扩展,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新型工业围绕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强化与平凉工业园区协作联动发展,全力抓好峡门新型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和镁合金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两区两园”建设,重点实施新型墙体材料、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金属镁及镁合金等工业项目,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旅游产业围绕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持续加快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全面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华崆峒养生地、崆峒山大景区、崆峒旅游示范镇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旅游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商贸流通产业围绕打造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购物中心和物流配送网点,支持发展网上销售、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消费等新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四、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绿色惠民新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清洁能源推广普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九大环保工程,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五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四大生态工程,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突出城市绿化、南北面山绿化、村镇绿化、乡村道路绿化和水系绿化,规划建设北山人工林滴灌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构筑城乡绿色屏障。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做实做深循环经济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项目“五大载体”,形成覆盖三次产业、连接城市农村、贯穿各个环节的循环经济支撑基础。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共建共享新水平。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着力培养和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建设区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年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学校89所,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大众化。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市二院急诊楼、中医医院医技楼、骨伤医院业务楼建设等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字化、乡镇文化站提升改造等项目,丰富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大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逐年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科学调整社区规模,加快标准化社区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社区扁平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推进平安崆峒建设,重点实施法院审判法庭、基层法庭、公安分局业务用房、基层派出所、拘留所和看守所扩建、公安检查站建设等项目,夯实社会治安基层基础。


2016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旅游产业开发,努力提升商贸、肉牛、果品、蔬菜四大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水平,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经济活跃、环境协调、城乡和谐、空间合理、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目标值以内。

  主要任务是:

  一、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聚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实施一批补短板、促转型、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精细化谋划争取项目。紧盯国省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投资导向,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论证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促进项目出库转化,实现项目储备接替有序、滚动发展,全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增长20%以上。探索运用PPP等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积极申报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债券基金项目,有效破解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大力度建设管理项目。全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24项(续建65项、新建120项、前期39项),概算总投资582.3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22.9亿元。配合抓好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平华一级公路、国道312线改扩建、彭大高速、天平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平泾一级公路、崆峒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健全项目包抓包建和督查调度机制,加大跟踪服务和衔接协调,积极化解用地供应、规划许可、资金筹措等制约因素。强化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全过程监督,严格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竣工审计,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全方位对接引进项目。积极开展精准招商活动,突出引高、引新、引强,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计划地引进更多梯次合理、产业互补的优势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创新完善招商引资机制,采取企业招商、以商引商等有效方式,促成一批旗舰型、税源型项目签约并落地实施,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

  二、更加注重扩容提质,持续加强建设管理,聚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以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为主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要素完善和城市综合管理,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86项,概算总投资390.8亿元,计划完成投资79.2亿元。重点实施新民北路北拓、柳湖路拓建、东环路建设、城区道路维修改造等城市道路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天然气管网扩建、城区电力电缆埋设、综合管廊建设等城市管网,大力推进宝塔公园北门民俗文化街开发、十里铺桥头等节点改造,不断完善城区公共停车场、便民市场、公厕等便民服务设施,力争开工建设中联国际广场、红星美凯龙生活广场、宏达国盛·平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过店街西片、南后街东片等5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新民北路、宝塔北路等10个片区改造进度,建成居民和农民安置楼30万平方米。启动实施柳湖五社、太统路等12个片区改造工程,完成房屋征收3297户77.6万平方米。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打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对接通道,引导被征收户选择货币化补偿方式自主选购住房。认真落实国家化解房地产库存各项政策,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有效需求,消化社会存量房源,稳定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构建“大城管”格局,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市区联动、目标管理、错时管理、投入保障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扎实开展“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全面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违章建筑、大气污染等方面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更加注重互促融合,持续加快旅游开发,聚力推动示范区建设。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统筹产业开发,扩大景区容量,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崆峒文化旅游养生品牌。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建设。全面落实市区加快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改革理顺示范区管理运行机制,组建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建成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一期、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崆峒山景区高速公路连接线、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广成驿站(崆峒古镇)改造提升、龙隐寺文化产业园、泾河南岸市政基础设施、民俗风情村等项目,积极推进崆峒山客运索道提升改造、香山道文化展示区、泾河南北道路桥梁工程、崆峒山大景区文化展示中心、自驾游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旅游业态,重点抓好鑫新生态旅游农庄、老林沟景区开发、二沟生态养生谷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由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加快崆峒镇西沟、寨子街、鸭儿沟等旅游专业村建设,开工建设崆峒大道西段北侧民俗文化一条街及农家乐集中区,规范提升现有农家乐经营水平,辐射带动柳湖、白庙、峡门、麻武等乡镇城郊经济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壮大文化养生产业。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培育开发文化演艺、民俗展示、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扶持壮大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等文化企业,重点实施文化产业大厦、平凉丝路数字文化创意园等项目,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1亿元,增长17.2%。全面推进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加快建设崆峒道文化养生园,积极开发养生项目和养生产品,构建集养老疗养、健康管理、保健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生产业体系。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健全完善智慧旅游服务、营销、管理三大体系,加快建设集旅游公共资讯、宣传推广、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全力办好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等节会赛事,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7亿元以上。

  四、更加注重精准脱贫,持续强化产业支撑,聚力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坚持工贸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牛果菜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新农村建设上层次、提水平。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紧扣“六个精准”要求(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全面落实“2+20”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方案,健全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机制,全力抓好到村到户到人帮扶措施落实,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确保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新村建设示范点16个、环境整洁示范村32个,创建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新建小康住宅1500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维修改造供水管网247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1898户。加快北杨涧水库、白庙泵站更新改造、泾河南杨涧至信河段防洪治理、大寨乡刘家村土地整治、寨河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治理河堤12.4公里,新修梯田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3.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平方公里。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以养殖扩量、果品提质、蔬菜增效为重点,新建肉牛养殖小区30个,扶持1118户良种母牛繁育示范户建成暖棚牛舍,上杨乡率先实现人畜分离养殖全覆盖;新植果园1万亩,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园3000亩;新建设施蔬菜拱棚2540亩、日光温室660亩。加快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新建种植基地8000亩、育苗基地2000亩。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完成全膜双垄沟播28万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按照政府扶持指导、大户承包经营、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的思路,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牛果菜特色富民产业持续壮大。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经营主体。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林下种植3万亩、林下养殖50万只。

  五、更加注重多元发展,持续优化结构层次,聚力壮大工贸经济体量。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坚持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改造提升多策并举,促进工贸经济转型升级、补链增效、延伸增值。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5项,概算总投资4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全面建成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年产30万吨干混砂浆、30万平方米节能环保建筑幕墙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年产6万吨镁合金循环经济、1000吨地毯经纬线、20万平方米聚氨酯组合保温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完成年产60万平方米钢化中空玻璃、6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商贸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平凉泓泰商贸城、振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平凉食品博览城、恒和大厦等商贸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平凉重材物流园。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搭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商示范企业和个体网店,建成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7个乡级服务站、16个村级服务点。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扶持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引导帮助非公企业战略重组,推动非公经济向农业产业、商贸物流、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行业拓展,新增中小微企业2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900户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6.5%以上。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信用贷款试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2%以上。做大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宏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惠农投资发展公司3个承贷平台,积极做好专项建设债券基金等项目承接实施工作,实现融资14亿元以上。

  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持续发展社会事业,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方向,加大民生投入,破解民生难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优化创业就业服务。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创业扶助等政策措施,培育创建就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全面加强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和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组织实施好“四支招募”等基层服务就业项目,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全年输转劳动力7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动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突出抓好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实现区乡村卫生管理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实施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抓好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和幸福寓所示范村(社区)创建。推动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做好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严格落实“五险合一”核定征缴制度,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规范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管理,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扩大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七、更加注重平安建设,持续创新社会治理,聚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顺应社会结构新变化,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责任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环境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督查督办机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引导群众依法依规有序表达诉求。做好区长热线和网站留言办理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稳妥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建设,建成法院审判法庭,开工建设公安分局和柳湖派出所业务用房。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强化维稳反恐和安全防控,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规范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全面加强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强化环保执法检查,严查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是政之所向。今年我们将倾力办好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教育条件改善工程,建成大寨中学、花所中心小学、寨河乡高寨小学、柳湖镇十里铺小学等9所学校教学楼,新建区实验幼儿园分园、铁路幼儿园分园和15所行政村幼儿园,新增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建成西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莲和草峰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成2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0个行政村体育“一村一场”工程、30个“乡村舞台”。实施城市供水保障工程,建成韩家沟水厂水源井8口、清水池2座,铺设供水管道4.7公里。实施城乡道路通畅工程,建成新科路、和阳路、永康路、北大路、保丰北路、马庄西路、永康北路7条城市道路,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60公里。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天雨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及再生水回用、花所生活垃圾处理、鸭儿沟泥石流治理项目,新建4个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完成城区北部面山绿化1500亩。实施养老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养老服务中心、中华崆峒养生地养老服务中心、天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10所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程,全面执行国家和省市各项社会保险提标政策,集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保险待遇。实施金融服务便民工程,新建村级金融服务网点41个,创建金融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30个,发放“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5亿元。实施创业就业促进工程,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100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我们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和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加快推动创新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创优发展体制机制。狠抓中央和省市各项改革措施落地,构建充满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法治建设,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紧盯划定权力界限、规范机制程序、强化综合监督,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守责任担当,增强履职尽责能力。大力倡导知责明责、守责担责的担当精神,勇于直面矛盾,敢于担当重任,善于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政府系统和公务人员主动作为、勤勉干事的进取意识,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监督有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层级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科学合理、责任分明、奖罚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典型带动、点面结合、抓点带面的示范引领机制,主要领导督查调研、分管领导督查调度、职能部门督查督办的督促检查制度,以“钉钉子”、“拧螺丝”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推动政府工作高效快速落实。

  持续改进作风,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各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加强区级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构建更加公开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给足政策“红包”,搭好创业平台,全力打造服务企业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行政审批零障碍、破坏环境零容忍的“四零”服务环境。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懒政怠政不作为等问题。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形成人人讲效能、处处创效能、事事高效能的良好局面。

  履行主体责任,树立清正廉洁形象。始终把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保持从严执纪、从严监督、从严管理新常态。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切实加强公务接待管理,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公务人员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成绩铸就新的发展高度,新的目标引领新的发展实践。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