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8001003/2015-01130 | 文号 | |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 | 生成日期 | 2015-07-17 |
信息名称 |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5年6月17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积极主动作为,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在加快工贸旅游强区建设进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持续扩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围绕落实全省“3341”项目工程和全市“十大工程”,千方百计争取投资,不遗余力抓建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9亿元,增长8.6%。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8亿元,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4亿元,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2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53.6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91.3元,增长11.7%。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紧盯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经济微刺激政策,多层次谋划对接和论证储备项目139项,投资总额达到253.4亿元。集中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40项,完成投资82.6亿元,增长17.2%,其中过亿元项目57项,完成投资64.8亿元。在重点项目带动下,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7亿元,增长22.5%,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开展对接洽谈,先后与西蒙集团等大型企业签约招商项目57项,签约总额257.5亿元。全力促进项目落地,实施招商项目62项,落实到位资金63.7亿元,增长35.1%。积极向上衔接争取项目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到位资金12.8亿元。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加强建设管理,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东大门道路改造二期、东湖路改造、大岔河河堤治理工程全面建成,利用海螺水泥窑资源化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建成投运,“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完成河道治理2.1公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投资3500万元,购置环保节能公交车59辆,建成公交候车亭169个。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新生巷、过店街东片建成入住,南后街西片等11个续建片区完成回迁安置,新民北路东片等5个新建片区完成房屋征收1260户,建成农民安置楼19.4万平方米。全面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依法拆除违章建筑4.8万平方米。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高标准编制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及项目协议11项,崆峒旅游集团公司累计融资11亿元。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开工建设,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南侧景观绿化带、平凉至泾源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平沿路城区段改造工程完成道路铺油3.3公里,示范区环形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建成柳湖麻黄湾等16个新村示范点和索罗庙后等24个环境整洁示范村,完成峡门桂井等16个旧村改造,新建小康住宅1507户。建成安国颉沟等11处安全饮水工程,新修通村道路160公里。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贫困群众595户,贫困人口减少2.3万人。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加大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力度,关闭燃煤锅炉169台,关转实心粘土砖落后生产企业45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稳步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修梯田4.7万亩,完成绿化造林3万亩。
三、以产业培育为支撑,持续优化结构层次,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因势利导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新潜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崆峒水泥公司年产10万吨活性石灰生产线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凯茂润公司年产5万吨豌豆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运,镁合金深加工、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面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强化企业运行监测和分析调度,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5.6%。特色农业效益提升。建成白庙华荣等26个肉牛养殖小区,扶持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255户,完成秸秆青贮32.5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40.4万头。新植果园2万亩,培育幼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25个。新建蔬菜拱棚2376亩、日光温室18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推广旱作农业2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9.9万吨。规范流转土地1.3万亩,扶持建办龙头企业24户、专业合作社53家。商贸产业活力增强。新世纪购物城、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全面建成,新世纪商厦B座、崆峒汽贸城建成运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智能家电、家用汽车等热点消费持续升温,苏宁云商等知名企业入驻运营。投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较快增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74.9亿元,增长23.6%。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大力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增长33.7%。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全面建成,陇东民居、半坡农家乐集中区建成部分主体,崆峒山景前区绿化、崆峒大道西段北侧绿化带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成功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暨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会赛事,全区共接待游客5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亿元,增长26%。
四、以普惠共享为导向,持续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继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省市区列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财政支出达到16.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4%。上杨中心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西阳中学教学楼、白水中学等14所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学生宿舍全面建成,广成学校建成主体,新增校舍面积4.7万平方米。建成1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2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8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0个村文化活动室、89个“乡村舞台”和14所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殡仪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业务楼建成主体。加快实施乡镇干部职工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三年改善工程。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4‰。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创新,技术交易成交合同额达到8060万元。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失业保险金月平均提高83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平均提高185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村干部年工资标准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落实政府补助资金9050万元,启动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办理养老保险2920人。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措施,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1208人,城镇新增就业85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输转劳务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6亿元。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西大街派出所、八里桥治安交通检查站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建成16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440处视频监控点。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受理办结群众来信来访、网站留言、区长热线2369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落实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健全完善食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集中整治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确保了广大群众消费安全。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积极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18项,减少31%。改革完善工商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减税让利政策,新增中小微企业364户、个体工商户4208户,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33亿元,增长20.3%。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12.4万亩。政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听证等制度,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政府决策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加大纠风治乱和正风肃纪力度,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聚焦整治“四风”问题,积极推进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等25个专项整治,全面清理调整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从严规范公务接待和考察活动,“三公”经费减少26%,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达到10%。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市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14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公务人员教育和监督管理,维护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全力支持国税、地税、电力等驻区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监察、审计、统计、外事侨务、档案、供销、地震、老龄、残疾人、地方志、工商联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区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文明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更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省市驻区单位,向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崆峒区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增长减缓趋势明显;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工业“短腿”问题仍然突出;支撑和带动发展的重大项目不足,经营性项目投资规模偏小;基础财源比较薄弱,骨干财源较为匮乏,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有待持续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2015年政府工作任务
2015年是我区实现基本脱贫的决战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党中央在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的基础上,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为我们谋划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微刺激和定向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省上“3341”项目工程、“6873”交通突破行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市上“一中心两园区”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为我们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更多机遇。省上出台的“1+17”精准扶贫方案,突出了组合拳特色,强化了配套化措施,是指引我们做好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将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划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盯年内实现基本脱贫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强力推进精准扶贫、中心城市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全面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倾心尽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快工贸旅游强区建设进程。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主要任务是:
一、围绕增添发展动力,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落实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承接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推行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集中办理、“一站式”网上办理和“全流程”效能监督。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和电子化管理,严格财政投入项目和预算外资金监管,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加科学有效透明。完善政府统一采购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启动实施不动产登记工作,清理规范各类财税优惠政策,持续扩大“营改增”范围。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助推多元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培育。加大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和经济林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机制。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编制、职称、工资改革等各项举措,夯实基层教育工作基础。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部分病种分级诊疗,探索建立区乡一体化药品配送模式。完成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完成农村人畜饮水、泾河灌区灌溉用水价格调整。
二、围绕强化投资拉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持之以恒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全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10项(续建45项,新建123项,前期42项),概算总投资469.2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19.3亿元。精心论证谋划项目。准确把握国省政策机遇和投资导向,围绕重大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生态环保、民生建设等领域,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高标准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持续加大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水源地补给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勘探开发、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编报和前期工作力度,力促更多的重大项目进入国省投资规划。集中精力抓建项目。完善县级领导牵头包抓、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跟踪协调和督促检查,积极化解用地供应、规划许可、资金筹措等制约因素,确保重点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到竣工运营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快速推进。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宝中铁路二线、平定兰铁路、平凉军民合用机场等省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彭大高速、平华一级公路、750千伏六盘山至平凉输变电工程崆峒区段开工建设,力促崆峒水库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重要支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和抗旱水库建设。切实用好政策平台,积极衔接争取资金,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增幅达到20%以上。多措并举引进项目。健全招商工作激励机制和项目落地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区域性定向招商、产业性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延伸招商触角,拓展招商区域,引进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吸纳就业广的战略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和循环经济补链项目,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全年签约招商项目50项以上,实施招商项目70项以上,落实到位资金增长21%以上。
三、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率管理,注重设施配套,优化功能布局,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结合平凉都市区战略规划编制,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编制完成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泾河以北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要街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加快城区扩容提质。计划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89项,总投资308.6亿元,年内完成投资85.8亿元。重点建设平沿路西段、新民北路、新科路、永康路、和阳路、保丰北路、北大路等城市路网工程,城市防洪、垃圾转运站、天然气管网扩建、供排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便民桥梁、市场、公厕、停车场等便民服务工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白水、崆峒市列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和集聚产业能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鼓励和引导住房消费与房地产开发,加快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西寺街、北大寺等6个续建片区,完成新民北路东片、柳树街等3个续建片区安置区部分主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大岔河、保丰路等3个续建片区,启动实施砖厂新区、城西路东片等6个新开片区。推进城市景观节点改造。加快城市“一轴两带”景观风貌建设,建成盘旋路、大岔河桥、火车站节点改造部分主体工程,加快实施宝塔公园北门民俗文化街开发项目,完成城市西出口、虎山公园、南北面山、新建道路和主要街区绿化等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规范城市综合执法,推进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物业管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持续抓好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启动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治旧、控新、严管”各项措施,加大环卫设施配套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抓好城区扬尘、烟尘、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和黄标车、老旧机动车、燃煤锅炉淘汰,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围绕年内基本脱贫,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全力以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年内实现基本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最大限度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确保率先在全市实现基本脱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突出调查摸底和精准识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路、水、电、房等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集中实施一批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项目。完成9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4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16个新村建设和16个旧村改造示范点。建成唐湾—大庄等33条通村硬化路,新建改造110千伏及以下农网线路151公里。推进白庙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泾河堤防10.3公里。加快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点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和林业生态工程,完成土地治理4.7万亩、造林绿化3.8万亩、新修梯田4万亩。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和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治理,建成环境整洁示范村32个、“五改三建”300户。集中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国道312线、平高路、平麻路、甘麻路等重要路段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贫困乡村“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富民产业。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1个,培育良种基础母牛繁育示范点44个;集中连片新植果园1万亩,创建大苗矮化密植示范园1000亩,巩固提升草峰明星等标准化管理示范园25个;新建拱棚2200亩、日光温室440亩;推广种植油用牡丹8000亩。发展旱作农业28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左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中加合资种养农业养生观光园和鑫新生态农庄综合示范园建设,新增家庭农场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措施,加快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有效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大贫困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有效保障乡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加强贫困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帮扶行动,及时为贫困村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水平。
五、围绕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凝心聚力推动示范区建设集中突破。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载体,加强基础配套和产业开发,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综合示范区。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建设。编制完成崆峒山大景区规划,加快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景区管委会。健全完善崆峒旅游集团公司市场化运营机制,稳妥推进崆峒古镇公司改制。建成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项目部分主体和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一期工程,完成纵三路匝道景观绿化、崆峒山景区综合治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启动经营弹筝湖水上乐园,加快崆峒山文物古迹保护、古建筑群保护、泾河北路西段延伸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太统路延伸段改造工程,完善麻武至城子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龙隐寺公园,带动十万大峡谷、太统山、龙隐寺等景区景点开发。加快建设崆峒旅游示范镇。科学编制崆峒旅游示范镇发展规划,推进平沿路商旅一条街建设,大力发展民俗体验、农业观光、农家小吃以及互动式、休闲式旅游项目。依托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集中抓建西沟、寨子街、鸭儿沟3个旅游专业村,创建省市知名的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建成半坡农家乐集中区,改造崆峒镇现有农家乐经营设施,提升规范化和标准化经营水平。做大文化养生产业。加快崆峒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演艺、民俗展示、工艺品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9%以上。扶持发展膳食、运动、国医等养生产业,积极开发保健、养生产品,健全完善现代养生产业体系。规范崆峒国医养生馆暨养老中心、厚德京源养生园运行,提升配套服务设施水平。扩张产业品牌效应。精准拓展客源市场,主动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专业旅游网站、知名社交媒体合作,组合优势线路,串连旅游景点,使崆峒旅游融入西兰银黄金旅游圈。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开展在线服务、网上预定、电子导览等旅游服务。探索建立宣传营销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微信等新型媒体,上传发布图文影像等信息,在更大范围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六、围绕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工贸多元发展,不遗余力扩张壮大工贸经济总量。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坚持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改造提升多策并举,促进工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依托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集聚效应,引进培育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年产30万吨干混砂浆、年产300吨乙炔气、年产1000万平方米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等项目。利用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年产8万吨营养强化面粉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2600吨辣椒深加工等项目。围绕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北部塬区煤炭资源勘探和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加快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力推循环经济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加快推进循环体系和循环项目建设,加大排污许可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指标约束,推进产业链延伸、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形成生态保护、节能降耗与循环利用发展同步推进的格局。完善商贸服务网络。加快泓泰商贸城、振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交易市场建设,开工建设食品博览城、活畜屠宰交易市场和6座城区加气站,建成6座加油站。规范提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商业门店和便民服务网点,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经济。借助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搭建的合作平台,大力培育“互联网+”新的经济形态。鼓励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建立网络营销体系,支持发展网上销售、网上采购、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电商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共同发展。扶持引导个体工商户、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失业人员等开办网店或线下实体店,实现创业就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对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在全市率先取得突破。壮大非公经济体量。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全方位做好协调和管理服务,年内新增中小微企业18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800户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6%以上。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创建普惠金融示范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0%以上。开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专项活动,引导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重点向“三农”领域、弱势群体倾斜。充分发挥崆峒旅游集团公司投融资职能,完成企业债券和私募债发行,力争实现融资5亿元以上。
七、围绕改善民计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尽心竭力提高人民群众民生福祉。全力改善基本民生,重点保障底线民生,及时解决热点民生,加快推动共享式发展、普惠性保障、均等化服务。精心措办民生实事。今年继续办好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1)全面建成广成学校、香莲和寨河2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柳湖乡纸坊沟小学教学楼,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1所,新增校舍3.6万平方米。(2)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成花所、索罗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周转宿舍;为城乡居民健全健康档案40余万份,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对符合条件的50种重特大疾病患者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医疗救助。(3)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500户,新建公租房533套。(4)铺油硬化东台路等6条城区便民道路,建成农村道路通畅工程204公里,落实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5)开展南部山区水源地普探和韩家沟水源地详探工作,力争开工建设韩家沟水厂,改造城区老旧供水管网1000米;新建西阳、草峰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8400人饮水安全问题。(6)建成红照壁沟等6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购置垃圾清运保洁收集等车辆16辆、垃圾斗(桶)560个。(7)建设便民公厕15座、便民市场6座,配建盘旋路节点等5处地下停车场。(8)建成1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2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18个农村体育“一村一场”工程和50个“乡村舞台”。(9)新建南河道社区,创建兴合庄标准化示范社区,建成13所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0)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政府补助标准,将年满16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使年满60周岁的参保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按月领取生活补贴,为去世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发放丧葬补助金。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协同配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的缴费申报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供养补助标准。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以及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有效解决救助政策“碎片化”问题。拓宽就业服务渠道。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就业问题。加强劳务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全年输转劳务7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
八、围绕深化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依法治理,改进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机制,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督办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推行诉访分离、逐级走访、依法治访,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稳妥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畅通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区长热线和网站留言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工作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加快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和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城区2处交通信号灯、6处智能电子警察监控点,完成交警大队业务技术用房和法院审判法庭主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公安分局和司法局业务用房。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大维稳反恐和社会安全防控力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创新法律援助便民机制,建立“12348”法律服务平台,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1小时”法律咨询和受理服务圈。全面加强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大力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及建设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市场行为和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提升质量工作整体水平。健全食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保障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的必要前提。我们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理念,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组建区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纠错问责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和综合执法,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树立清正廉洁形象。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保持从严执纪、从严监督、从严管理新常态。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和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土地房屋征收、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依法治理和纠正惠农政策落实、教育收费、医疗服务、城乡低保等方面的不正之风。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切实加强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监督管理与教育培训,着力打造守纪律、讲规矩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各项规定,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效能风暴和先锋引领行动,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大力推行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工作方法,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目标,分解靠实责任,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强化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跟踪督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快速落实。
全面深化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务公开规定,健全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把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贯穿到施政行为全过程。持续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层次,加大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惠民政策等公开力度,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监督评价机制,推进政务大厅标准化和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网上办事的并联审批平台、快捷务实的便民服务平台、信息公开的阳光政务平台。
2015年前五个月政府工作进展情况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区政府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适应新常态、持续稳增长、加快转方式、着力惠民生、实干抓落实”的总要求,全力以赴抓改革促发展、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民生促和谐,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运行在科学应对中总体平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逐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在预期区间。预计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8亿元,增长7.8%;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2亿元,同口径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58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14元,增长11%。
城乡建设在统筹推进中拓展提升。全区实施的168个在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35项,完成投资32.4亿元。保丰路跨泾河桥、公交信息化建设、北部面山绿化、虎山公园绿化和南台路排水等6项防洪工程全面建成,太统路南延段完成道路铺油800米,改造提升公交候车亭176个,完成春季造林3.12万亩。过店街西片等11个棚户区改造续建片区累计建成安置楼30.6万平方米,砖厂新区、新生巷南片等6个新建片区完成房屋征收222户。16个新村建设和32个环境整洁示范村全面启动,开工建设小康住宅753户、危旧房改造819户。集中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和四项创建活动,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08户2.1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重点路段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柳湖永红、安国土桥等六大节点绿化、道路铺油、“三堆”清理等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新建的11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开工建设7个,肉牛饲养量达到27.1万头;新植果树经济林8000亩,建成草峰长沟等4个矮化密植示范园2000亩;新建蔬菜拱棚2216亩,开工建设日光温室65座。崆峒水泥公司年产30万吨干混砂浆生产线、五谷醇酿造公司泥葫芦白酒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购置安装调试设备,泓泰商贸城、振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交易市场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一期建成部分主体,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正在建设酒店主体工程,弹筝湖水上乐园改造提升、半坡农家乐集中区基本建成,全区共接待游客21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分别增长19.9%和24.8%。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涉农企业专项活动深入开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89.3亿元,增长23.7%。
民计民生在夯实基础中有效改善。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成105个贫困村2.59万贫困人口的摸底调查和精准识别工作,白庙贾洼等9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索罗张树等4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快速推进。省市区列民生实事进展顺利,广成学校、疾控中心业务楼、南河道社区等项目正在进行内外粉刷和安装施工,建成28个“乡村舞台”、11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和城区3条便民道路,农村道路通畅工程全部开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进行机井浇筑和管网敷设。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巩固续保、待遇发放等工作,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政府补助提标工作全面完成,累计发放养老、医疗、低保和五保供养资金2.5亿元。认真落实创业就业和劳务输转各项政策,城镇新增就业3458人,实现劳务输转6.5万人。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政府职能在深化改革中持续转变。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6项,目前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大力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332户。全面开展财政优惠政策和财政存量资金清理,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水平明显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档案清理和航拍测绘,规范流转土地林地1.47万亩,发展种养大户98户。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供销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启动,“工作落实年”活动深入开展,广大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全区上下求突破、促发展、抓落实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推动转型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聚力攻坚,为加快工贸旅游强区建设、实现年内基本脱贫而努力奋斗!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