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8001003/2014-00407 | 文号 | |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 | 生成日期 | 2014-01-26 |
信息名称 |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坚实步伐。
一是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全力以赴扩总量、调结构、保增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00项,完成投资70.5亿元,增长19.8%,其中过亿元项目53项,完成投资48.3亿元。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等16项市列“十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3.2亿元。实施重点招商项目66项,落实到位资金48.1亿元,增长60.4%。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7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9亿元,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5亿元,增长42%;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61.1亿元,增长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910元和6298元,增长17%和17.5%。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12亿元,增长8%;传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50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36.1∶51.5,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4和7.7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建管并重,城市品位有效提升。多元化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全方位加强精细化管理,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平沿路改造二期、东大门道路改造一期、大岔河桥、羊渠沟桥全面建成。投资1.6亿元,实施以“八沟一河”为重点的城市防汛安全隐患治理工程,累计铺设雨污水管道13公里,砌筑护岸4.5公里,安装护栏2.3公里,群众关注的城市环境污染和防汛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大力推进崆峒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5.5%。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建成虎山公园、南部面山绿化、平沿路二期绿化亮化和老城区绿化改造提升等项目,新增城区绿地3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4.3%。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2.5万平方米公租房和1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建成主体,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楼6万平方米,16个住宅小区建成商品住宅5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5平方米。城市管理规范有序。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八项整治”、“五大提升”和“四项创建”活动,创建“门前五包”示范门店60个,规范整顿各类市场17个,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改扩建工程和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完成个人建房调查摸底登记,拆除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市容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三是推进综合开发,农村发展步伐加快。整合项目资源,区域化、规模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成峡门阳坡等22个千头肉牛养殖小区,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3335户,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38.6万头,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率达到80%。完成果园标准化管理7万亩,建成示范点23个,新植果园2万亩。新建拱棚2288座,新增设施蔬菜22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1万亩。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旱作农业27.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9.9万吨。大力扶持建办农业龙头企业,新建大秦红辣椒深加工项目,培育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输转劳务8.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索罗庙后等16个新村建设和上杨新庄湾等16个旧村改造示范点全面建成,新建小康屋1531户,改造危旧房1612户。“五小”水利工程全面竣工,完成颉河、小路河河堤治理33.6公里,建成麻武等1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修通村硬化路115公里,完成造林封育2.7万亩,新修梯田5.3万亩,治理流域30平方公里。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全面启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双联”行动,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亿元,实施安国-西阳片区开发、大秦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麻武乡杨家山等7个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扶贫搬迁409户,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全区贫困人口减少1.33万人。
四是聚力扩量提质,工贸经济稳步发展。突出优化升级与建办引进相结合,全力做强规模企业,精心培育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恒伟年产20万立方米石膏砌块生产线、天宇年产30万套石油钻具配件生产线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东部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建成油井31眼,实现产值1.9亿元。推行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3.6%。商贸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物流枢纽,积极协调配合,建成西平铁路供电工程,实现了通车试运行。引进建设年交易额50亿元的陇东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项目,填补了全市现代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空白。新世纪家私城、西部汽贸城等商贸项目基本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消费活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8亿元。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建成农副产品直销店25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新增小额贷款公司5家,新增信贷投放17.5亿元,增长14%。非公经济逐步壮大。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904户和12545户。认真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35.2亿元,增长25.5%。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关闭燃煤锅炉69台,依法关闭转产了一批实心粘土砖落后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海螺水泥公司、新世纪建材公司创建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监管,完成虹光厂电镀废水处理改造和海螺水泥两条生产线脱硝改造,全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
五是打造品牌特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机制,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速。加大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力度,高标准编制完成《平凉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将太统山庄、弹筝湖公园纳入崆峒山景区统一管理,引进甘肃徽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厚德京源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参与崆峒古镇开发运营。重组成立了甘肃平凉崆峒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交通银行、华龙证券等金融证券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现融资10.4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及桥梁工程等项目建设,旅游大景区建设全面加快。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成功举办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崆峒山赛,组团赴北京、重庆等22个城市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与449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崆峒山旅游宣传片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等知名媒体播出。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编制完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化骨干企业4户,开发文化养生产品15种,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5.6%,旅游产业的文化、养生内涵更加丰富,“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崆峒山客运索道电气改造,购置旅游运输车辆40辆,广成大酒店等6家酒店通过星级评定和复核,旅游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区累计接待游客39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分别增长32.6%和35.2%。
六是立足普惠共享,民计民生不断改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白水镇中心幼儿园等9所学校,平凉铁中教学楼等41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健全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大寨、寨河卫生院综合楼和1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新建索罗乡体育健身中心和7个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实施计生利益导向惠民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1‰。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创新,推广实用技术50项,申请专利88件,技术交易成交合同额达到5064万元。就业创业成效明显。为2890名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发放贷款和社保补贴3676万元。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公开招考,购买基层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19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加大社会保险扩面普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6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6%,全区重大疾病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力度,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标准,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2.85亿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受理办结区长热线、网站留言、来信来访1320件。创新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2个城市标准化社区、5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全方位加强安全监管,集中开展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30件。充分发挥监察、统计、审计、司法等部门作用,全力支持工商、电力、电信等驻区单位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民族宗教、双拥共建、国土资源、外事侨务、档案、地震、老龄、残疾人保障、慈善事业等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开拓进取,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一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有着深切的体会:一是始终在项目建办中加快转型跨越。我们围绕“带头转型、率先跨越”的总体要求,认真审视现状,主动抢抓机遇,立足当前谋长远,紧盯发展建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建成了东大门道路改造、平沿路改造等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工程,实施了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东部石油勘探开发等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培育了“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安国-西阳北部干旱山塬区扶贫开发、西阳万亩梯田整乡推进等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示范典型,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二是始终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整合政策资金全力办好惠民实事,新建改建平凉十中、朝阳街幼儿园等学校,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和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实施了安国乡油坊村卫生所等乡村医疗卫生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建成了薛冯路等一批道路通畅工程,有效提升了乡村道路通行能力。连续7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惠及5.16万群众,财政投入支农惠农资金1.84亿元,惠及27.9万群众,民生财政支出达到10.9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2%,城乡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三是始终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发展活力。我们着眼构建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优化政府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干部考核评价等制度,坚持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积极推进各领域改革,成立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全面启动水利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部分服务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政府职能转变明显加快。大力规范缩减审批事项,设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改建区政务大厅,新建16个乡镇便民服务网点和财政惠农服务大厅,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四是始终在真抓实干中提升工作效能。我们按照“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工作要求,紧扣目标抓要事、攻难点,围绕问题想办法、定措施,全面推行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和督查调度,聚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等难题,有效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快速推进。坚持重大事项政府常务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会商制度,对一些急难要事,认真梳理,分类施策,集中突破,先后化解企业改制、土地房屋征收、集中供热等方面的难点问题63件。建立经济分析调度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改进作风的一系列规定,大力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庆典活动,大幅压缩“三公”经费,行政成本明显降低,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全区上下形成了千方百计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奋勇争先创一流的工作局面。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结着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向驻区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支撑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大项目不多,工业项目招商难、落地难的问题突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大;二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三是公共服务水平与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改善民计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单位和干部的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以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省上“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市上“一中心两园区”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我区转型跨越将迎来更多的政策叠加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工业支柱产业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加速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我区进入了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各种优势竞相迸发的全新时期。我们将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以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全面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拉动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深层次谋划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国内产业转移动态和“3341”项目工程等省市产业规划及项目布局,结合我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生态条件,精心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形成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论证储备过亿元项目120个,项目投资总量动态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切实加大争项目、争资金力度,全年争取国省投资增长20%以上。多举措抓建项目。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县级领导包抓、责任部门抓建制度,健全完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创新优化项目投融资体制,强化协作配合,加大督查调度,全力做好土地征用等保障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高效快速推进。全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35项(续建50项,新建128项,前期57项),概算总投资447.5亿元,年内完成投资91.5亿元,增长32%。全方位招商引资。以“民企陇上行”、“浙商陇上行”专项行动为带动,围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招商活动,力求在招商引资增量提质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严格落实重点招商项目包抓包建责任制,加强对接协调和管理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
二是突出扩容改造和功能完善,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坚持改造与建设、配套与管理并举,聚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甘肃东部重要门户城市。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持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东大门道路改造二期、平沿路改造三期、东湖路改造和新民北路北拓路基工程。实施西气东输平凉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持续推进“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和城区污水全收集工程。加快白水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按照高点规划、统筹布局、综合配套、成片改造、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力量,创新机制,加快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进程。建成过店街等8个片区改造工程,完成搬迁居民回迁安置工作。启动实施新民北路东片等6个片区改造工程,完成房屋征收800户1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楼15万平方米。高标准完成新民北路西片等4个片区规划设计,力争开工建设。下功夫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让城市公共服务最大程度惠及广大市民群众。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大力推进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节点改造,火车站节点改造实施站前广场绿化亮化和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大岔河、保丰路、柳树街节点改造完成土地房屋征收,开工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建设,实施一批城市绿化亮化和便民工程,完成老城区绿化改造、平沿路三期道路绿化和东大门二期道路绿化,营造城市生态、人文景观,建设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健全完善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三级联动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步伐,加强充实城市管理力量,创新城市管理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和综合执法,集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治理,坚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和基础配套,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千方百计兴产业,不遗余力强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全面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1个整乡推进、7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和14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贫困人口2.37万人。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推广旱作农业2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1万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务输转7万人以上,劳务收入8.5亿元以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抓好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和基础母牛保护,新建26个千头肉牛养殖小区和1个良种母牛繁育示范基地,肉牛饲养量达到40万头,肉牛良种率达到85%以上。全力实施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工程,巩固提升白庙小陈等23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创建大苗矮化密植示范点500亩,新植果园2万亩。全力实施泾河川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抓建白水打虎等4个设施蔬菜示范点,新建拱棚2300座,新增设施蔬菜2430亩,发展订单蔬菜8万亩以上。扶持兴办龙头企业,建成凯茂润年产5万吨豌豆深加工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全面改善基础条件。突出综合配套,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建16个新村建设示范点和16个旧村改造示范点,建成小康住宅1500户。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崆峒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完成崆峒水库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抢抓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争取实施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林绿化3万亩,新修梯田4万亩,流域治理30平方公里。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集中开展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优化升级和多元发展,在增强工贸经济实力上拓展新空间。围绕构建新型工贸体系,加快改造升级和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做大规模、提升质量。优化调整工业结构。认真研究平凉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后我区工业发展的思路、布局,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峡门工业集中区以建材业为主的循环产业,积极引进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年内新引进千万元项目3个以上。认真抓好宴尔富年产3000吨油脂加工生产线、年产20万吨预拌砂浆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佛慈阿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大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北部塬区煤炭资源勘查进度,建设年产300吨乙炔气生产线项目,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完成钻井20眼,白云岩勘探开发及金属镁循环经济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强化工业节能减排和“三废”综合治理,实施福利制革厂皮渣皮屑处置等项目,完成“限粘禁实”等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任务。壮大提升商贸产业。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新世纪家私城、平凉时代汽贸城建成投入运营,平凉商贸物流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和平凉食品博览城完成主体工程。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落实促进消费和物价调控措施,激发城乡消费活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大型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设立金融机构,扶持发展村镇银行,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全年新增信贷投放22亿元以上。严格规范金融管理,保障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扶持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拓宽非公经济准入领域,鼓励、引导和扶持全民自主创业,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年内新增中小企业14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
五是突出综合开发和品牌打造,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上集聚新优势。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文化、养生特色品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致力加快示范区建设。按照示范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西区未来发展总体布局,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开发项目,建成泾河北路西段道路及桥梁工程等重点项目,促进示范区与中心城市一体发展。依托甘肃平凉崆峒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金融机构授信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力争融资1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综合开发。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崆峒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开发,建成崆峒山景前区绿化、景区综合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平沿路以南陇东民居一期工程和半坡农家乐集中区一期,加快建设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崆峒文化旅游产业园、崆峒大道西段北侧景观带等项目,完成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等项目前期工作,培育形成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扶持崆峒镇、寨子街等旅游专业镇、专业村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田园观光旅游等旅游业态,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发展养生产业。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和陇东民俗文化特色,论证开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大力发展美食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保健养生等养生产业,精心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养生产品,规划建设崆峒养生馆、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养生项目,促进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全力办好崆峒文化旅游节和2014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崆峒山赛,创新提升旅游宣传推介方式和层次,持续加大在国内知名新闻媒体的宣传投入,完成大型史诗纪录电影《崆峒》等影视作品的拍摄工作。积极参加全国性大型节会,主动强化与各旅行社、知名景区的交流合作,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以上。
六是突出扩面普惠和统筹协调,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展现新作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的愿望出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民生。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优化调整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全面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机制,认真做好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开工建设崆峒文化产业大厦。加快科技创新,扎实做好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广实用技术30项。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优生优育健康检查、出生缺陷干预等工作,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加强灵活就业人员、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加大对贫困家庭、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救助力度,让社会弱势群体更好的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创业贷款等扶持措施,实施好高校毕业生等就业服务项目,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安置各类高校毕业生1020人,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以上。
七是突出机制创新和综合治理,在建设平安崆峒上开创新局面。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保障公平正义,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群众利益。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制,大力推行信访、司法、法制、综治、民调“五位一体”联动调解模式,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加快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区长热线和网站留言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等新型沟通平台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化平安创建。加大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区法院审判法庭和西大街派出所业务用房,开工建设司法业务用房和区公安分局业务技术用房。健全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活动,强化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消防、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安心的就业生活环境。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统计、双拥共建、档案、文史、慈善事业等工作。
各位代表,2014年我们将继续全力办好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1)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规划建设广成学校,新建上杨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建成西阳中学教学楼、白水中学等8所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学生宿舍及食堂,新增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2)增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成区疾控中心业务楼主体工程,完善麻武、白水等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新建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3)改善乡村道路通行条件,建成平凉至泾源区乡道路改造工程,硬化铺油通村道路100公里。(4)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西阳等13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新建农民安置楼19.4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3万平方米,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楼20万平方米。(6)改善贫困乡村群众住房条件,完成危旧房改造1500户,易地扶贫搬迁595户。(7)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成1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8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和10个村文化活动室。(8)建设便民服务设施,更新城市公交车辆,改建新建公交候车亭,新开公交线路3条;新建中心城区便民市场5处;改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0所,建成殡仪服务中心项目和1个城市标准化社区。(9)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成利用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环卫设施配套工程。(10)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持续提高城乡医保、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办理就业贷款2500万元以上,完成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3200人次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以上。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承载带领全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将继续秉持“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加快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着力建设为民、务实、法治、清廉政府。
坚持改革创新,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改革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完成水利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以更高的水平促进发展。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不断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信息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探索推行部门工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管理权限和监督办法。严格落实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听证等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执法行为管理。依法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坚持区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务实从政,以更优的作风服务发展。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真诚解决群众困难。认真落实“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工作要求,自觉践行一线工作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提高行政效能。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坚决整治“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坚持廉洁勤政,以更严的要求保障发展。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和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强化对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监察,确保公共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和方式,加大政府债务化解和风险防控力度,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管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