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208001003/2018-01290 文号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8-01-03
信息名称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区四次党代会、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部署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抓主抓重,聚力实干攻坚,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经济运行在科学应对中稳中有进。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等政策措施落实,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27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调整到15.1:15.9:69,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

  ——脱贫攻坚在合力共为中扎实推进。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将政策扶贫与扶心扶志、扶能扶智相结合,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和“七个一批”帮扶措施,全区6个贫困村580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3%,整体脱贫退出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城乡消费在完善体系中活力增强。从供需两端发力,主动承接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拓展新兴消费市场,全区家用汽车和手机保有量分别达到7.1万辆、66.2万部,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2.8亿元、增长25%,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8亿元、增长9%,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居民收入在挖潜拓面中持续增加。全面落实政策保障、创业扶持、产业富民等增收措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944元、9654元,增长8%和9%。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增长、扩总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想方设法争资金、引项目、抓开工、扩投资,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一是项目投资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全面推行重点建设项目“六个清单”管理和“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强化要素保障,狠抓落地建设,特别是针对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严峻形势,全区上下负重前行、加压奋进,采取集中开工、现场督办、专项交办和联审联批等措施,千方百计赶进度、补欠账,实施的197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3.2亿元,建成了花所天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等一批典型项目,彭大高速、平华一级公路等重大国省投资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二是招商引资的助推作用持续增强。积极构建宽领域、开放性对外合作关系,先后参加厦洽会、津洽会、世界500强走进甘肃、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等交流推介活动,邀请海升集团、桑德公司等企业来我区考察投资,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88项,落实到位资金77亿元,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引擎。三是专项资金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深度谋划对接和论证储备涉及道路交通、脱贫攻坚等方面项目156项,其中96项进入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盘子。围绕强化财政保障能力,抢抓国省政策叠加机遇,争取到位各类财政专项补助和转移支付资金11.7亿元,有效保障了刚性支出、项目建设、民计民生等重点需求。

  二、着力补短板、夯基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创造性地推行“八大扶贫模式”,以“绣花”功夫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全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是精准扶贫力量持续加强。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深情参与消除贫困实践,全面调整优化帮扶力量,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抓最贫困的村、包最贫困的户”包抓责任制和区直部门包村制度,抽调党员干部368名开展驻村帮扶,整合省市区5110名干部对1.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为贫困群众脱贫理思路、定措施、树信心,营造了合力共建促脱贫、自力更生奔小康的扶贫工作氛围。二是贫困乡村面貌持续改善。聚焦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短板,推动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整合各类资金5.66亿元,新建易地搬迁点10处,搬迁贫困群众1079人;硬化村组道路35公里,完成D级危房改造1089户、安全饮水巩固提升1978户;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26个、村级电子商务网点13个,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光纤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三是群众增收门路持续拓宽。着眼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等方式,因地制宜扶持发展肉牛、果菜、劳务等富民产业,先后发展互助协会会员1.2万户,发放借款5020.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300万元,引导贫困户新建暖棚牛舍1471座,新植果树经济林7236亩,培训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和贫困人口1408人,输转贫困劳动力6272人,预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4890元。

  三、致力强建管、提品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高标准、精细化推进城乡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一是城市服务功能全面优化。大刀阔斧推进城市路网、管网建设,新科路、临泾路、东环路、天馨北路、平沿路与太统路连接线建成通车,绿地公园地下通道、西大街及南门什字过街天桥建成投用,改造老旧给水管网10公里,完成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86家,敷设天然气、污水、强弱电等城市地下管网53公里,城市“生命线”更加通畅、更有保障。韩家沟水厂建成运营,城区间歇性停水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围绕提升宜居度做文章,先后改造老旧小区住宅1862户、城区背街小巷道路30条,新建便民市场5处,配建幼儿园5所、公厕12座,新修地上地下停车场7个,新增停车泊位3130个,市民生活更加便捷、更有品质。大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暨土地房屋征收百日攻坚行动,通过领导蹲点常态化研究督导、开设《棚改攻坚大家谈》专栏等活动宣传造势、片区干部反复上门入户动员等措施,有力带动了一批被征收户主动签约搬迁,全年共征收房屋978户、土地613.24亩;特别是通过依法强制执行,解决了多年来影响北大路及和阳路建设、保丰路及柳树街片区开发、高职学院迁建、绿地广场区域内土地房屋征收等一批遗留问题,切实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征收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充分认可。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因村制宜,随形就势,建改结合,建成白水永乐等16个美丽乡村和花所寺沟等31个环境整洁示范村,新建小康住宅472户、农村道路12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1公里,新修梯田1.18万亩,整治土地5万亩,治理河堤12.7公里,防治水土流失36.1平方公里,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乡村画卷在崆峒大地上徐徐铺开。崆峒、白庙、安国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商气人气更加旺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4.73%,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是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围绕做好城市管理“加减法”、打好城市治理“组合拳”,深入推进城市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立了17个乡镇城管执法中队,环保、工商等5个领域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实现集中划转,执法效能明显提升。坚持全民参与、群策群力,大力度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健全完善了项目引领、网格管理、多元投入机制,扎实推进“四项治理”和“四大整治”活动,累计清理“三乱”1.6万处、垃圾3.5万吨,拆除违法建筑78户2.33万平方米,创建“门前五包”示范门店484个,规范整顿各类市场19个,省级卫生城市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四是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完成造林绿化7.5万亩、乡村道路绿化97条301.5公里、城市绿化35.5万平方米,崆峒的山川更绿了。坚持城市扬尘整治、燃煤锅炉关停、散煤市场管控和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工业烟粉尘治理多管齐下,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和清洁能源改造、脱硫除尘改造、道路湿法清扫等措施,改造燃煤锅炉87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914辆,建成清洁煤炭专营市场1处、二级配送网点28个,中心城区PM2.5和PM10低于省政府下达目标限值,崆峒的天更蓝了。全面推行“河长制”,依法开展泾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及泾河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崆峒的水更清了。持续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危废固废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化肥新产品、农药减量控害新技术,综合推进畜禽粪便和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泾河川区及城郊23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崆峒的土地更洁净了。特别是针对中央环保督察、西北督查中心和省市督查反馈通报问题,强化担当,主动认领,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整改,多方筹资9.93亿元,集中开展了“八大环保专项整治”、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啃下了水源地违法建筑拆除、海螺水泥公司防护区农户搬迁、矿山整治及生态恢复治理、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河道采砂企业关停等多个“硬骨头”,生态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投入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四、努力转方式、调结构,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坚持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种业态初步形成。一是现代农业扩量提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场)19个,肉牛饲养量达到41.5万头;新植果园6000亩,巩固提升草峰长沟、白水甘沟等示范园25个;新建设施蔬菜6460亩,泾河川区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核心区建成智能温室3座、日光温室10座,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29万亩。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发展旱作农业28.17万亩,完成脱毒种薯种植8.2万亩,全区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认定家庭农场40个。积极引导发展劳务经济,注册了“泾水儿女”“加豫月嫂”等5个劳务品牌,输转劳务7.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区劳务办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二是工贸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工贸融合、多轮驱动,积极培育工贸经济新的增长点,鑫鑫建材年产1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生产线、海螺水泥年产100万吨建筑骨料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亿元。现代物流、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平凉养生商贸城、崆峒镇农贸市场建成部分主体,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6个。以制度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创建金融信用乡镇3个,新建村级金融服务网点20个,新增信贷投放31.85亿元,增长15.2%。三是文化旅游互促融合。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香莲观音殿休闲避暑等项目相继建成,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消费体验。深度挖掘道源、养生、武术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骨干文化企业10家,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崆峒文化“软实力”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崆峒武术亮相俄罗斯,为中俄文化增添了“崆峒元素”。全方位宣传推介崆峒旅游品牌,先后赴西安、上海等地开展宣传营销,成功举办了崆峒山迎春登山赛、养生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冰雪文化旅游节等节赛活动,四季旅游市场全面激活,全年共接待游客88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4.9%,崆峒山大景区被评为“2017中国最具魅力旅游景区”。

  五、倾力惠民生、办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共建共享为导向,全面推进均等化服务、普惠性保障、创新型治理,民生温度不断提升、幸福底色更加靓丽。一是公共“服务网”更加完善。陕师大平凉实验中学建成招生;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02个,崆峒太统小学等35个教学楼项目全面建成,新增校舍面积4.35万平方米。白庙、西阳卫生院业务用房及职工周转宿舍、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0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和东郊、二天门2个社区建成投用。主动加强与北京健和公益基金会对接合作,筹集资金1.48亿元,实施了区域卫生发展精准扶贫项目,为城区医院和所有乡村及社区医疗机构配备设施设备798台(套),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卫生发展精准扶贫项目(崆峒)研讨会,为更好地推进卫生扶贫拓展了思路、积累了经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应用,申报专利168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2%。二是民生“保障网”更加坚实。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提升工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34.6元,为43.57万人(次)发放各类社会保险费用3.63亿元。持续推进城乡医保整合,住院费用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区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认真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提标政策,持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深入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安置高校毕业生949名,办理失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95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8006人。三是社会“安全网”更加严密。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先后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网站留言、区长热线6417件,妥善化解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快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公安分局和索罗派出所业务技术用房、警犬基地建成投用。持续推进平安崆峒建设,强化关键领域、重点区域管控,圆满完成十九大维稳安保各项任务。严格落实戒管帮教、缉毒破案、宣传教育等关键举措,一举摘掉了禁毒重点关注地区的“帽子”。全面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我区被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六、强力促改革、提效能,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坚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狠抓改革任务落实,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一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化解商品房库存5452套58.78万平方米,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平凉农商行,引进融兴村镇银行落户我区;全面推开“营改增”,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平凉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重新调整理顺了四十里铺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细化和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完成了214个村81.18万亩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累计流转土地15万亩。启动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二是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6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清零。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管理,持续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提升了行政执法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行“1+4+X”和“串联+并联”的审批新模式,集中审批办结重大前期项目255项。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完成了税务、工商等业务网上办理,实现了从“群众跑腿”到“数字跑路”的转变。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年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3613户,85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三是依法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35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听证等制度,新组建第二届区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全面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成立法制审核机构74个,法制审核的监督纠错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七五”普法纵深推进,全民遵法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全力支持电力、电信等驻区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双拥共建、国土资源、外事侨务、档案、供销、地震、老龄、残疾人保障、地方志、慈善事业等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

  七、聚力抓党建、重廉洁,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责任勇担当,确保了中央和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一是把牢了从严治党的“方向盘”。严格落实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带头加强和规范政府党组党内政治生活,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和议事决策规则,每月召开党组会议,集中传达学习新《党章》、“两准则三条例”等规章制度、中央和省市区委会议精神及政策文件,谋划部署政府系统党建工作,研究解决重大事项,政府党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严格履行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对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先后听取了卫计、教育、民政、交通等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汇报,约谈乡镇和部门负责人168人(次),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做到了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政府系统干部队伍政治定力、理想信念、廉洁本色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扎紧了制度约束的“铁笼子”。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修订了区政府《常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施细则》等11项制度,制定出台了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度办法18项,全面落实“三重一大”问题集体研究和民主决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定,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人员凡进必考、土地房屋征收和惠民政策公示等制度,有效规范了用权行为、堵塞了管理漏洞。三是架起了正风肃纪的“高压线”。坚持以上率下,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委改进作风相关规定,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活动和“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切实加强公务人员经常性教育和监督管理,驰而不息纠正“四风”问题,有效巩固拓展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紧盯权力运行和政务服务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强“微权力”运行监督,着力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特别是花所乡试点推行的小微权力改革为全区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探索了新路子,被省委改革办在全省宣传推广。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聚焦“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节日中的腐败”,严肃查处“四风”和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立案查处各类违规违纪案件8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06人,持续释放了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高举旗帜、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用实干成就梦想、用奋斗续写辉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领域付出心血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要把全区人民的事情办好,实现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实践引领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勇于探索实践,主动转化运用,把握发展规律,顺应阶段特征,确立战略目标、路径选择和工作重点,在“转”中提档升级,在“调”中优化结构,在“创”中增添动能,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全区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抢抓发展机遇,用足用好政策,上争外引项目,内聚广筹资金,着力实施一批利长远、打基础、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真正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创竞争新优势,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大能量。必须坚持夯实基础产业富民,把产业兴旺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创新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和产品供给方式,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努力走“产业强、就业好、群众富”的新路子。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挥改革“牵引器”的作用,持之以恒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在加强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释放最大改革红利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经济发展引入源源活水。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真情为民,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坚持同心同力真抓实干,立足全区发展大局,紧盯长远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自觉践行担当、创新、突破、提升的工作要求,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基层干部坚守一线,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汇聚向心力,打好攻坚战,奋力推动各项工作提质提速、争先进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民间投资意愿减弱,加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房地产调控等政策趋严趋紧,项目引进落地困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仅完成86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现有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不佳,工业增加值仅完成6.8亿元;基础财源比较薄弱,骨干财源较为匮乏,加之受“营改增”全面推行和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完成4.65亿元;金融杠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治污减排的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少数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法制意识不强,存在本领恐慌,抓落实的力度不大,工作能力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虽然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等严峻挑战,但全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当前及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从宏观环境看,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互联网+”、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为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国内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中东部地区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多机遇。从国家政策看,中央在扩大结构性减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自身发展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特别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奋发图强、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共为。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奋力拼搏前进,就一定能够筑就崆峒发展新辉煌。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瞄准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先行区”,大力实施项目统领、工业强基、产业富民、文旅融合“四大战略”,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城乡一体、蓝天碧水、共建共享、安全维稳、强基固本“六大工程”,奋力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值以内。

  主要任务是: 

  一、强化投资拉动,加快项目建设,力求在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上谋求新突破。大力实施“项目统领”战略,多策并举抓建设、多措并用扩投资,不断增强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一是精准对接谋项目。紧盯国省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投资导向,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深入挖掘和谋划一批能带动当前投资增长、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可研论证、审核报批、信息对接等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增强项目可行性、可批性和实效性,全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增长20%以上。二是集聚力量建项目。认真落实重点建设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扎实开展项目集中开工、难题清零销号等攻坚活动,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43项(续建73项、新建122项、前期48项),概算总投资466.1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21.4亿元。配合做好宝中铁路二线、平定兰铁路、平凉军民合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彭大高速、平华一级公路、国道312线凤口至平凉东段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同步加强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全过程监督,严格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竣工审计,提高项目建管质量。三是大力招商引项目。充分发挥专业团队、园区载体、节会平台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推进区域性定向招商、产业性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项目落地服务机制,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搭建绿色服务通道,努力营造企业投资发展的“生态洼地”。创新运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融资和各类基金、债券支持,激发民间投资潜力,解决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二、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板弱项,力求在增强脱贫攻坚成效上再创新业绩。聚焦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面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措施,实现6个贫困村10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退出,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14%。一是持续改善基础条件。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缺项短板,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突出抓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所有退出村全部消除D级危房;继续推进贫困村村组道路建设,巩固提升安全饮水成效,新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架空线路20公里。二是加快培育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鼓励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果菜、劳务三大扶贫产业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多渠道促进产业增收。整合培训资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精准培训,全年输转劳动力7万人,创劳务收入12亿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贷款资金效益。三是精准落实帮扶政策。综合实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弱势群体保障五大脱贫工程,将惠民便民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融合对接,继续加强对因病致贫人员、贫困家庭子女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帮扶救助,以有力地政策保障助推脱贫攻坚。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切实提高“三率一度”水平,确保顺利通过国省脱贫退出验收评估考核。按照脱贫退出后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的要求,健全常态长效帮扶机制,持续抓好建档立卡和动态监管,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服务功能,力求在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上打造新亮点。聚焦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强化配套与优化环境并举、丰富内涵与塑造特色并重,倾力建设美丽风光养眼、幸福感受养心的舒适家园。一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全力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天然气支线敷设、给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城市管网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火车站、十里铺桥头等重要节点提升改造工程,建成四十里铺集中供热、天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大岔河垃圾转运站和火车站站东路道路工程,配套建设幼儿园4座、公厕10座、停车泊位4821个。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攻坚行动,持续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完成汪家园、南门北路等14个片区土地房屋征收,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扩、翻)建9337户。加快四十里铺镇副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全方位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功能、提升形象品位,不断增强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二是精心打造秀美乡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产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念,高标准建成17个新农村和32个环境整洁示范村,创建省市列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加强与国开行的对接跟进,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环境整治水平。加快崆峒水库改扩建、白杨林水库前期工作,建成北杨涧水库、白庙大型泵站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张高路、汝杏路改建等道路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7万亩,治理河堤22.5公里、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三是常态推进城乡管理。持续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执法基础,充分发挥“大城管”执法效应。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治违、治脏、治乱、治污、治堵措施,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城区公厕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厕所“旱改水”步伐。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深入开展“十大环境卫生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

  四、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力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上迈上新台阶。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健全和完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推动农业特色化。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牛、果、菜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牛产业以建设陇东最大绿色畜牧基地为目标,新建肉牛养殖小区12个、暖棚牛舍4288栋,冻配改良肉牛4万头以上,全区肉牛饲养量保持在40万头以上。果产业以“适生区集中发展、适宜区全覆盖”为目标,坚持稳步推进,新植优质果园1万亩,建设立架式苹果矮砧矮化密植示范园2处。菜产业以打造泾河川区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为目标,按照“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全力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建成100座以上集中连片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示范点3个,新增设施蔬菜3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40万吨。二是培育经营新业态。引入市场化机制,扶持壮大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社会工商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家庭农场20个。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流转土地15万亩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500万元,发展林下种植5000亩、林下养殖30万只。三是提升市场开拓力。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合作等新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更多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加强批发市场、展销中心、直销店等流通体系建设,探索推行连锁经营、网上交易、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营销模式,全方位搭建产销平台。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推介活动,不断提升“花所山药”“福霖鲜菜”“陇塬宝”“天源宝”等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五、拓展发展空间,注重扶优培强,力求在壮大工贸经济体量上实现新提升。立足优势资源转化、传统产业改造、新型产业培育,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积极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多元发展的现代工贸体系。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按照“市区共建共享”原则,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与平凉工业园区的协作联动发展,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规划评审、用地保障、环评报批等方面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在“扩总量、优存量”中实现互利共赢。开工建设年产400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生产线、1万吨废旧塑料回收再生综合利用等项目,年产20万吨集中式洁净型煤生产、10万立方米硅酸盐保温板、1万吨中药古法炮制饮片、低温肉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二是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开工建设东部重材物流园、食品博览城、国诚家居等商贸项目,宝塔公园民俗文化街、华星车辆改装公司配套加气站等项目建成运营,中联国际广场、养生商贸城、惠民大厦、定北大厦等项目建成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落实促进消费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城乡消费活力。健全完善电商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向公共服务、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领域延伸,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0%以上。三是激发非公经济活力。着力拓宽非公经济准入领域,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引导扶持全民自主创业,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年内新增中小企业14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6%以上。深入开展“干部联系企业活动”和“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四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力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业建设提供融资保障,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信用乡镇巩固年”活动,探索推广“政府+保险+银行”三位一体信贷业务,引导金融服务向弱势群体、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倾斜,促进金融资源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公平配置、合理流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0%以上。着眼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投融资理财类公司等重点领域监管,依法打击非法集资、传销和信用违约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

  六、坚持全域联动,挖掘资源特色,力求在推动旅游扩容提质上迈出新步伐。将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大开发力度,丰富要素业态,提升品质内涵,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一是加快景区转型升级。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崆峒山景区由游览观光型向游览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提升大景区在全域旅游和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实施崆峒欢乐谷、柳树沟至崆峒山景区连接公路、泾河北路西延伸段道路及古镇西路跨泾河桥等项目,全面建成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一期工程和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工程。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旅游。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以旅游与自然生态、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文物古迹相结合为抓手,重规划、显特色,淳乡风、浓乡愁,挖潜力、抓营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乡村旅游业态,积极打造以花所天源、白水金伟源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海寨沟景区和白庙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年内全面建成运营。三是创新旅游开发模式。积极借鉴知名景区景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与景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在避免同质化、彰显特色化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消费体验,切实提升崆峒旅游的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开发旅游景区的发展格局。四是促进智慧旅游发展。优化完善智游崆峒APP系统功能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功能,推动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产品等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智能化水平。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力争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亿元。

  七、严守生态红线,促进绿色发展,力求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展现新作为。紧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综合施策,精准治理,坚决守住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一是推进造林绿化增绿色。坚持新植与补植、改造与提升并重,全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公益林管护等重点林业项目,突出南北面山和村镇绿化、乡村道路和街区绿化、机关单位和住宅小区绿化,建成重点生态工程6.64万亩,实施林业助建新农村工程17个,建设绿色通道21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利用国家政策性金融贷款推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更好地助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实现绿色惠民。二是强化监管整治减污染。巩固中央环保督察、西北督查中心和省市督查反馈通报问题整改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推行“六张清单”制度,严格落实燃煤锅炉、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等整治措施,促进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完善城乡污水管网,确保泾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启动实施土壤详查工作,开展清洁土壤项目及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全面完成露天采石场专项整治任务。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措施,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三是保持从严执法控风险。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日常监管,加大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有效防范环境风险。认真履行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积极办理“12369”环保热线投诉、环保微信举报案件,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

  八、加大民生投入,健全保障体系,力求在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上取得新进步。积极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一是持续扩大社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双创”行动,拓宽就业创业领域,持续扩大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加强复转军人、困难家庭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非公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二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建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加快“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顺利通过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加快推进健康崆峒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使城乡群众享有便捷、均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服务、文体活动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各项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保障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地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九、聚焦平安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力求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开创新局面。着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一是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活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听证等办法,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认真办理区长热线和网站留言,建立健全联合调处、督查督办、回复回访等工作机制,及时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二是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和四十里铺派出所业务技术用房,完成拘留所、看守所主体工程。创新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社会管理模式,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提高网络监测技术水平,及时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确保网络稳定、可靠、安全运行。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强化维稳反恐和安全防控,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加大“天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等问题整治力度,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规范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三是全面加强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持续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巡检监测,从严查处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环境,力求在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上增添新动能。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破解发展瓶颈。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系统梳理各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确保相同相近、关联事项一并取消,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实现全覆盖。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更多业务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转移。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财政投入项目和预算外资金监管,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安全高效。完善政府统一采购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完成盐业体制改革,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专业化、科学化盐业监管执法体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土地二轮承包延期三十年政策。积极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是政之所向,民生工程就是暖心工程。2018年我们将措办好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10件民生实事:(1)实施教育条件改善工程:建成区实验、西阳唐湾、大寨黄家、峡门吴坡4所小学教学楼及平凉五中公寓楼、综合楼,完成柳湖镇泾滩小学、花所中学、白水镇甘沟中学改扩建。(2)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区域卫生精准扶贫项目效益,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管理培训,开工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完成四十里铺中心卫生院改扩建。(3)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成区文化产业大厦主体,完成区博物馆展厅改造、四十里铺镇足球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示范点、文化大院、农村体育健身场所等项目建设。(4)实施城乡道路通畅工程:建成永康北路、永顺路、临泾路、永兴路4条城市道路,硬化背街小巷道路20条;新建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546公里、巷道硬化工程14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5公里。(5)实施安全饮水巩固工程:在泾水北调水源地安国土桥新打机井2眼,埋设配水管道259.7公里,解决农村1.5万人供水不稳定问题。(6)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完成农村易地搬迁224户994人,建成崆峒镇寨子街村农民安置楼和蒋家沟村中央财政移民搬迁安置点、峡门乡贤太村安置点。(7)实施养老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崆峒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和花所敬老院。(8)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区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建柳湖镇柳湖村、大秦乡腾堡村等6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和新民北路社区服务站。(9)实施环卫设施配套工程:建成18个乡镇垃圾转运站,配套转运车辆等设施;建成白水、花所、草峰、安国、白庙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10)实施创业就业促进工程: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80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我们将以发展为先、以责任为重、以民生为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工作向心力。理想信念高于天。政府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思践悟,自觉躬身践行,以实际行动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见效。严格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各项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持之以恒抓学习强党性、抓班子带队伍、抓作风树形象,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推进依法行政,增强法治公信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我们将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依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规范基层小微权力运行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敢于担当作为,增强履职执行力。大事难事看担当。我们将大力倡导知责明责、守责担责的担当精神,矛盾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责任面前不推诿,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干到位。重视加强对国家、省、市重大政策及全区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学会“踱方步”谋划部署,善于“弹钢琴”统筹推进,敢于“亮利剑”督促落实,在实干中化解矛盾、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整改问责长效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加大压力传导,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大舞台,形成竞相发力、破难前行的良好氛围。

  坚持为民执政,增强干群亲和力。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化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注重调查研究,深化结对帮扶,诚心诚意为企业解难、为基层减负、为群众分忧。积极推行“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区门户网站建设,规范全区政务服务网络运行管理,打造更加便捷、规范、优质的服务环境。充分运用新兴媒体,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扩大行政权力运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持续转变作风,增强政府推动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绳锯断木、滴水穿石的毅力和韧劲,严守八项规定不松懈、严防“四风”反弹不止步、持久改进作风再出发。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下移重心、前移关口,深入一线察实情、办实事,下实功、求实效。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会议调度、现场办公、专题督办等工作机制,对作出的决策和部署跟踪问效、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努力形成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良好政风行风。

  坚守廉政本色,增强制度约束力。施政之基在于廉。我们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常吹“廉政风”、常敲“警世钟”、常打“预防针”,让公务人员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稳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完善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土地房屋征收、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全面整治惠农政策落实、城乡低保发放等方面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新出台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真正让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新思想引领未来,新时代催人奋进。崆峒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执政为民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万众同心,锐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创造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而努力奋斗!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