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8001001/2017-00143 | 文号 | |
---|---|---|---|
发布机构 | 区委办 | 生成日期 | 2017-09-30 |
信息名称 | 对崆峒区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
城乡环境是反映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更是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提升崆峒形象的现实需要,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近期,区委办公室调研组深入有关乡镇和部门,对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区情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以期对工作有所促进。
一、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崆峒区坚持把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推动全区转型升级发展、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建立了“四种机制”,实现了“四个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城乡面貌大幅提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大环卫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将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运转、环卫人员报酬、环卫设施购置、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街道维修、管网维护、绿化管护、路灯安装等经费足额预算,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先后购进各类作业车辆177辆,在中心城区设置垃圾斗点218处,投放垃圾斗247个,维修安装果皮箱64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7座,垃圾场1个,免费开放公厕27座,全面改善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城区东大门改造、西大门畅通、平沿路改造、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商住小区开发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5平方公里。大力改善交通设施,投资800万元,对城区信号灯、电子监控等设施进行新建和维护,新建智能抓拍点49处,安装隔离带3800米,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显著改观,城区主干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环保项目,关停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企业和产能设备,建成了西北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实现了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全处理、污水管网全收集、集中供热全覆盖。统筹推进以改造路水电气房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危旧房改造24804户,新建小康屋7576户,白水镇、崆峒镇被确定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2%,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幅改善。
(二)建立了市场融合机制,环境卫生有效提升。在全市率先实行环卫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即PPP模式),将中心城区道路586.67万平方米,绿地100.2万平方米,“九沟两河”道路357.5万平方米、公共场所居民巷道和日常清扫等环卫作业外包给平凉新润泽盛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市场化运作后,环卫部门的职能转变为单纯的监督管理,打破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干一体模式,形成了“政府职能解放、工作效率提高、责任落实到位、工作热情高涨”的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对中心城区一二级道路实行24小时严管、20小时动态保洁,三级道路16小时动态保洁,四级道路专人保洁,对东大街、西大街等25条主要路段实施“四扫四洒四喷日冲洗”,其他路段实施“两扫两洒两喷日冲洗”作业,努力达到“六无六净”目标(无废弃堆积物、无果皮纸屑和树叶、无砖瓦沙石、无泼撒物、无污泥积水、无人畜粪便,人行道净、树坑净、树穴净、排水管口净、花坛周围净、墙根净)。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技术,采取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减少了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利用转运站和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理工程,加强7座转运站及1个垃圾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2016年共收集处理生活垃圾10.4万吨,收集率达到94%;全年运入海螺焚烧处理垃圾4.79万吨,卫生填埋处理垃圾5.61万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建立了联动整治机制,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力推行城市“1+X”、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把中心城区划分为20个网格,采取“划分区域,分片负责”的方式,以网格为单位分解工作任务,督促工作成效;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环卫管理中,用数字化管理实现对每条街道的常态化监督,确保环卫工作合理高效运行。以城市管理委员会27个责任部门为主体,签订了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整合工作力量,突出“五项整治”,形成了管理合力;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随机巡查,执法部门定时巡查,乡镇、街道经常巡查,村和社区全天巡查的“四级巡查”工作责任制,确保治理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建立了城市管理“三乱”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和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城市管理信息,提高了精细化管控能力;建立了执法局(环卫处)、乡镇(街道办)执法中队和村级维管队三级环境综合治理队伍,全方位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和全域无垃圾治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违法建筑和脏乱差等“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由各社区负责,每周五组织中心城区474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56家物业小区开展卫生集中清理工作,并严格落实商铺门前“五包”责任制,签订了“五包”责任书,建立了考评、督查曝光等制度,中心城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由各乡镇负责、各村分干包片,在各行政村建立统一的垃圾堆放台,实行“户集、村运、乡镇处理”制度,乡村环境设施、形象品味得到改善提升。
(四)建立了植绿护绿机制,生态环境显著提升。近年来,全区坚持“环境立区、生态强区”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为目标,将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要求,发动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建绿、爱绿、护绿行动,通过景观廊道建设、城区增绿添景、美丽乡村绿化、富民产业发展等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拓荒建绿、拆临补绿、破硬还绿,累计完成造林封育46.5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森林覆盖率达到25.29%,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对公路沿线历年栽植的行道树进行了修剪、补栽、涂白;对乡镇政府、街道及辖区单位采取大体量种植、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大中小搭配等方式进行绿化,对近年新建的新农村示范点合理布置国槐、柳树等乡土树种和桃树、柿树等经济林,2017年以来,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4万亩,新建千亩以上规模造林示范点16处2.02万亩,乡村面山绿化3.2万亩,绿化乡村道路86条300.5公里,形成了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一体化绿化新格局,提升了城市整体品位。
二、问题与差距
近年来,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治理的目标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不够合理。在城区规划中未充分考虑环卫垃圾处理因素,现有的7座转运站及1个垃圾场面临饱和,部分地段垃圾斗无处放、垃圾中转站无地方建;城区除十里长街外,其他路段垃圾桶(箱)设置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受路面宽度影响,窄于3.5米的路面,垃圾清扫运机械化作业不能全面铺开,影响垃圾收集处理集约化程度;平凉城区停车位不足,加之车位资源利用率较低,部分停车场收费偏高以及车辆不断增加等因素,使“停车难”问题更加凸显。
二是治理存在上热下冷。区上领导非常重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反复强调,多次安排,但仍有一些单位对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落实上打了折扣,降了标准,缺乏有力举措;职能部门履职不充分,没有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本单位中心工作并列入重要行事日程,相关部门对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督查督办负面曝光较少;发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力度不够大,部分群众对环卫清扫保洁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环卫人员扫、路上行人扔”和“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三是环境治理应付了事。个别街道办事处、乡镇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懈怠,治理要求偏低,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导致具体工作仅停留在面上的清扫保洁,城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农村乡镇周边、村民房前屋后和公路、河道沿线“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卫生清洁不彻底、绿化养护不到位、垃圾乱倒、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等现象依然存在,与规范整洁、整齐有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环境治理信心不足。有些干部群众认为城乡环境治理是“老大难”问题,环境治理后的成果不能持续巩固,治理后的反弹现象屡有发生,难以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导致这些干部群众对治理工作信心不足,缺乏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五是长效机制亟待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盘棋”的合力仍显不足,未能集中力量开展一些联合执法行动,导致治脏、治乱、治差等突出问题没有彻底有效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仍然以粗放式管理为主,还没有走出“发现靠巡查靠投诉,解决靠批示,处置靠突击”的套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常态化、规范化程度不够;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方面投入略显不足,规划建设、资金筹集等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给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六是群众环卫意识淡薄。部分群众素质不高,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意识比较淡薄,破坏公共设施、乱倒污水垃圾、乱写乱画、践踏绿地、摘花折木、放养宠物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乡镇集市日齐街摆摊、沿街支蓬搭架比比皆是,赶集的人走一路丢一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三、对策及建议
做好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应以全国眼光谋划城市发展、以全省标准提升城市品质、以本土优势彰显城市特色,突出“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坚持监管并重、注重长效、优化环境、促进转型的总体思路,在做精做细做实上下功夫。
一是高起点定规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是管建结合,要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按照规划科学、优化布局、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的原则,高起点搞好一流的规划设计,以高标准修订现有规划,补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短板。在中心城区,按照“方便、快捷、实用”的原则,把城镇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市政道路等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从规划环节开始到设计、施工,都要着眼于解决好影响和制约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为中心城区环境卫生治理打好基础。在农村,做好16个小城镇规划,牢固树立文化意识、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以“安全、实用、舒适”为原则,将自然风貌、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城市精神融为一体,打破农村一味追求横成排、竖成行的军营式房屋布局模式,引导村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设房屋,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在环卫设施方面,规划好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提高垃圾清运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和控制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是开展重点治理。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环境治理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标本结合,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在措施上坚持堵疏结合,运用好疏导这个重点;在队伍上坚持专群结合,组织好专业人员保洁与群众自发参与相互促进,做到治脏不留死角、治乱不留情面、治差不留隐患,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心城区环境卫生治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商铺门前“五包”内涵与外延,建立“义务监督员”队伍,推行沿街商户承诺制,联保联动制、星级评定制,以“常态治脏、治乱、治堵、治违、治污、治尘、治噪、治陋,破解群众出行难、停车难、买菜难、如厕难,实现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主的“八治、四难、四化”工作任务和以“劝导文明出行、劝导文明驾驶、劝导文明乘车、劝导文明生活、劝导文明经营、劝导文明健身娱乐”为主的“六劝”活动,明显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有效提升居民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针对停车难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交通综合整治,创建一批“文明示范街”“严管示范街”等示范区域;同时,鼓励通过小区周边道路返还车位、相邻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容留过夜或小区内兴建立体停车场等方式,解决停车难问题。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六清四改”,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土、清地膜、清污水、清废弃物和改造道路、改造厕所、改造圈舍、改进垃圾处理方式为重点,把工作力量集中在村社内外环境和道路沿线,着力解决杂物乱放、柴草乱堆、污水乱倒、地膜乱飞、禽畜乱跑等突出问题;禁止随意焚烧垃圾、污染水源、乱排粪便、散养禽畜等生活陋习;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推行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处理。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在城乡结合部,着力扭转“差”的现象,重点治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建筑垃圾乱堆、城市出入口违章占街挤道,占街经营,商铺物资乱放,污泥浊水横流等问题,确保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达到全区“一盘棋”的目标。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在强化整治中建立长效机制,在机制创新中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稳定有序推进。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完善环卫管理服务体系,形成“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运用现代化城市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等,使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做到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健全全民参与治理机制。坚持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为民、治理惠民、治理便民、治理靠民”的理念,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搭建有利于广大市民参与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增强“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意识,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形成良好的全民参与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氛围,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过程成为发动群众参与、提升群众综合素质、增强群众幸福感的过程。探索环卫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环卫作业PPP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该管的必须管好,该放的逐步放开,对于环境卫生保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小区物业管理等,科学设置准入门槛,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承担管养护工作,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开,形成统一管理、市场服务、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完善监督问责长效机制。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把手抓到底”的领导机制、“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一个规划落实到底”的运行机制,建立督查考核与综合治理提升同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完善监督问责长效机制,实行跟踪督查、跟踪考核,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执法,对在工作中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严肃追责,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从严处理,形成强大震慑。
四是保障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应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农户)尽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在城区,将环卫机构运转、环卫人员报酬、环卫设施购置、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街道维修、管网维护、绿化管护、路灯安装维护等经费足额预算,提供充分财力保障。在农村,坚持“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合理安排“一事一议”等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捐资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外援,推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真正取得实效。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明确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方式,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把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卫生的主动引导变为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行动自觉,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把握焦点积极引导。大力宣传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全域无垃圾治理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习惯;充分利用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准确把握舆论焦点,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回应;对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设置曝光台,加大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教育引导群众摒弃乱丢乱扔、乱停乱放等生活陋习,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宣传教化凝聚群众。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方位、多形式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宣传、讨论,教育引导群众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形成“讲文明、扬正气、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促使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提振美化生态的信心,凝聚环境治理的合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工会、团委、妇联、老龄委、文明办、爱卫办、教育、民政和街道社区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组织群众积极投入环境卫生治理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治理环境、你我有责”为主题,促进城乡环境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市场,组织开展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参加的主题实践活动,达到共建共享、优化人居环境的目的。开展好“七个一”活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着眼上好一堂教育课、发放一份倡议书、建设一面文化墙、举办一次征文比赛、开展一次演讲比赛、征集一组摄影作品、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调动城乡居民的积极性,有效解决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同时,强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作用,积极将劝导不文明行为向社区、村组延伸,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培养城乡居民良好生活方式,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新风尚。
作者:朱晓虎 区委办公室主任
王 凡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董文君 区委法规室主任
马 伟 区委办公室秘书
杨 俊 区委办公室秘书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