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8001001/2017-00133 | 文号 | |
---|---|---|---|
发布机构 | 区委办 | 生成日期 | 2017-09-15 |
信息名称 | 崆峒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崆峒区扶贫开发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全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七个一批”要求,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省上“1+17”、市上“2+1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了区上“2+20”实施意见,以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研究制定了“123456”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全区贫困人口由4.89万人减少到1.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下降至3.25%,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础条件极大改善。以改善农村路、水、电、气、房等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扶贫倾斜靠拢,实现了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覆盖,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饮水安全率达到100%;自然村实现了动力电全覆盖;通过实施危改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区危房改造率达到100%;完成土地整理和梯田建设34万亩,流域治理59.4平方公里,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22个,“万村整洁”示范村129个,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产业发展优势凸显。以牛果菜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成功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市级标准化养殖场27个,全区规模肉牛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58个;认证优质省级苹果标准园10个,果园出口基地5000亩,全区果树经济林累计达到12.4万亩;建设花所—白水、柳湖—安国两个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1万亩以上;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8万亩以上;创新农村产业经营机制,建成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专业合作社573个(其中贫困村建立159个)、家庭农场191个;建成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84个,累计发展电子商务企业159家,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6亿元。通过产业富民,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57元,增长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12元,增长12.3%。
(三)民生保障稳步提升。以解决关系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文化娱乐、养老等问题为关键,全力措办利民实事,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有需求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4%,高职上线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了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全部配备执业村医;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6个;行政村实现光缆、3G、4G无线网络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增至450元,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增至2604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补助标准增至6360元,分散供养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增至5016元,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四)脱贫能力显著增强。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为突破,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累计完成培训39943人,年均输转劳动力7.5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95亿元,其中输转贫困户劳动力4223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048万元,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选派105名技术人员担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贫困村提供便捷有效科技服务,引进科技成果30项,转化推广应用肉牛改良、果菜种植、旱作农业等技术成果17项,建成科技示范基地3处,培育科技示范户21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达到55%,进一步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二、崆峒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乡镇、村组和相关部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调研,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难度大。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发展意识滞后,缺乏主动脱贫意识,缺乏劳动力和致富技能,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承压能力较差,受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直接造成贫困或返贫,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二是缺乏有效联动扶贫机制,造血功能弱。各项扶贫措施在落实中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表现出热情有余、措施不足,帮扶措施不具体,致使帮扶工作“浮在面上”“漂在水中”,缺乏引导群众坚定信心、主动参与、自发行动的措施与手段。三是村级缺乏产业项目支撑,增收渠道少。大部分贫困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弱;广大贫困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大,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四是兜底保障总体水平低,返贫压力大。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弱;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家庭数量较多,部分家庭因病、因残、因学、因婚返贫现象突出,仍处于不稳定脱贫状态,现有的低保等保障政策水平低,保障兜底脱贫压力大。
三、对崆峒区实现整体脱贫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为打赢决战脱贫决胜小康这场硬仗,针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统筹考虑。
(一)紧抓政策机遇,项目引领增强后劲。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和制约,积极筛选、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一要强化政策研究对接。密切关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调整动向,在政策的争取和运用上,站位全局,统筹谋划,深钻细研,把国家政策扶持与我区“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脱贫攻坚谋划设计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补足当前短板与全面建成小康、保障当前脱贫与实现持续脱贫、扶持群众个体脱贫与提升贫困乡村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二要紧抓机遇做强项目。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六盘山区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等重大机遇,立足资源、产业、区位等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省、市定点帮扶单位或职能部门,主动谋划对接,争取项目和资金,通过实施“项目统领”战略,着力培育辐射广、带动强、业态新、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强力推进以“十大工程”为支撑的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三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合利用扶贫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民生项目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网、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优势和造血功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全面抓好流域治理、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项目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产业开发,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小康屋集中区建设步伐,助推贫困群众住房保障全覆盖。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加强土壤、水、大气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创造干净整洁安全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增收致富的靠山。
(二)注重扶志扶智,提升群众脱贫能力。立足“扶贫先扶志”,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强力补足精神之钙,扶起脱贫之志,坚定脱贫信心,逐步消除贫困群众无所作为和观望等待的消极思想,让“扶贫靠政府、脱贫靠自己”成为贫困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要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等方式,与贫困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心贴心服务引导,在了解其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积极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其寻找致富门路,助力早日脱贫。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培训目标,结合贫困农民需求,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蕾行动”等现有职教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户有一人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贫困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入手,倡导文明新风,逐步摒弃陈规陋习,提高精神文明素质;通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入村入户入心,使其成为“利民生、启民智、教民德”的强大力量,通过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引导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三)做强优势产业,拓宽产业辐射半径。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金钥匙”,立足全区贫困群众发展实际,突出产业扶贫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扶贫内容,让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强大助推器。一要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富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把差异做大、做强、做优,使小差异成为大产业和大卖点。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根据贫困乡村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矮化苹果种植、中药材种植、核桃栽植、以及林下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项目,努力在全区形成以牛果菜产业为主导,特色致富产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健全完善农民创业带头人档案管理制度和劳务经纪人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劳务输转组织化、规范化工作机制。发挥能人特长“人才方阵”效应,壮大劳务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变一般化劳务输出为定向性、特色化输出。加强劳务协会建设,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积极参加省、市劳务工作协会,抱团壮大劳务经济发展规模。鼓励返乡人员创办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围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建立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分散市场风险。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以“专业大户+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等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助推脱贫攻坚新格局。借鉴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新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园进厂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四是增强企业带动能力。借力“互联网+”优势,进一步对我区肉牛、果品、蔬菜等产业进行挖掘、升级和品牌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农业企业为纽带,着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格局,注重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贫困户只管简单的种植、养殖,由企业负责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
(四)统筹融合发展,全力助推脱贫增收。把推进城乡统筹、产业融合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让农村居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助推脱贫增收步伐。一是城乡互动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推进城乡用工合作、送岗位信息下乡等方式,畅通用工信息、拓展劳务输转空间、做实创业就业服务等方式,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加快推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就地创业,促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生态旅游融合。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乡村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品牌农家乐等新型旅游业态,借鉴崆峒镇太统、西沟旅游扶贫试点村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综合收入,把绿水青山变成致富路上的金山银山。三是金融资金支撑。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撬动、金融支持、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主体带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贷款贴息政策等方式,加大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力度,为贫困户发放专项贷款,解决发展的资金难题。同时,大力推进融通、融资、融智、融商服务“三农”平台建设,协调平凉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甘肃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贫困村增设便民金融服务网点,促进金融服务便捷高效。四是联合行动助推。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和对口支援合作,突出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四个融合联动”,认真落实“六大任务”,精心打造“三大工程”,在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急事难事等方面倾心帮扶、聚力攻坚,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扶贫格局。
(五)完善公共服务,增强保障兜底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倾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管理,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是以“微改革”破除发展瓶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快推进“微改革”步伐,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问题,深化产业发展、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医疗卫生、养老就业等领域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实现基层“微改革”破窗效应,畅通农业农村发展的“绿色通道”,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红利。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完善教育基础硬件建设,全面落实好“控辍保学”重大责任,在增加教师数量和提升教育质量上“双管齐下”,逐步解决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结构失衡问题,在有条件的贫困乡村探索推行“联校走教”模式和加快城乡教师交流力度,解决贫困乡村学校专业教师不足、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三是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深入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支付。加大商业健康保险和临时救助对健康扶贫的支持力度,提高统筹基金的比例,降低自费比例,有效减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政府购买乡村医生签约困难群众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有效防止和减少因病加剧贫困的情况发生。四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消除社会保障救助盲区。全面落实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落实好农村低保、五保等保障措施提标政策,逐步提高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和救济水平,切实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络。
(六)强化党建引领,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把脱贫攻坚作为锻炼干部、锤炼作风的有效阵地,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建设“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实现“支部跟着脱贫走,贫困户跟着党员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强化“党建+”工作模式,夯实脱贫攻坚保障力。强化“党建+组织阵地”“党建+品牌创建”“党建+机制制度”等模式,进一步建强村级党组织阵地,紧扣脱贫产业开发,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建立健全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的保障作用,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二是深入推进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激发脱贫攻坚战斗力。借助“互联网+”优势, 运用网络、手机APP、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智慧党建,实现组织创先、机制创新、作风创优,打造一支“担当、创新、突破、提升”的脱贫队伍,增强脱贫攻坚力量,增强党建助推脱贫内生力。三是增强党组织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党组织服务活动向产业开发延伸。大力探索推广“支部+合作社+专业化党小组+农户”等党建助推脱贫攻坚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对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党员带头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开发,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七)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坚持把增强组织领导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保障,不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落实追责问责,以铁的纪律保证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加强组织保障。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和县级领导包抓贫困村责任制,杜绝帮扶人员“平时不见,检查立现”等走过场现象,形成上下密切联动、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乡镇主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单位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向扶贫攻坚靠拢,形成举全区之力打赢扶贫战役的强劲态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督查问责。进一步健全督查、问责制度,通过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帮扶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全力促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进一步严格工作纪律,形成责任追究倒逼工作职责履行机制,防止“数字脱贫”和“平均数掩盖”等现象,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工作落实不断档、扶贫攻坚有成效。三是强化用人导向。严格执行“逢提必下”制度,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村开展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将脱贫业绩与评先选优、干部使用“双挂钩”,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帮扶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在干部使用中优先推荐提拔重用,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效的用人导向,有力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抓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高跟信 崆峒区委副书记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