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媒体关注
【平凉日报】合作社托起群众“致富梦”--崆峒区产业扶贫路径之四

发布日期:2018-07-20 信息来源:区委宣传部 朱元军

  “房也修了,家里也把牛买下了,手里还有存款了,今年稳稳当当就脱贫了,你们放心。”7月13日,崆峒区安国镇东沟村村民王子龙高兴地对帮扶干部说。

  王子龙今年45岁,以前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和种植玉米。“去年我种的蒲公英和柴胡,一亩地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种上7亩,年收入就有近3万元。”王子龙告诉记者。像王子龙这样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在2013年东沟村村民陆续都加入到了张存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传十,十传百。东沟村的村民和周边的群众都种起了中药材,一时张存娃“药材大王”的名声在泾河川区、南北二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提到他,认识的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张存娃从小跟随父亲抓药,熟悉各种中药材。在外漂泊几年后,回到家乡提出“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脱贫致富”的建议,得到镇政府支持,2013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流转土地700余亩,推广种植中药材10余种,亩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还帮助村民把药材卖到了深圳、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国家,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到目前合作社总资产达到了1000余万元,吸收周边群众152人,免费为大秦、西阳等乡贫困户提供中药材种子,手把手传授种植户中药材种植技术,并和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解决“卖药难”问题。如今,安国镇、大秦乡、西阳乡等周边乡镇500余户群众走上了依靠中药材种植发家致富的道路,户均年增收约30000余元。

  在崆峒区像张存娃这样致富“明星”,还有崆峒镇西沟村的村民闫金龙和朱玉芬夫妇。他们二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崆峒山景区做起了旅游纪念品兜售生意,妻子朱玉芬在谈到最初加工山桃核的原因时说,“我们这里有漫山遍野的山桃核树,现在好多人颈椎都不是很好,我们就想到做山桃核枕头。”

  2015年8月,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朱玉芬和丈夫发起成立了崆峒区山桃核加工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60多户农村妇女加入到合作社编织队伍。“大的山桃核枕头加工费每个给20元,小的给15块,山桃核由我们来提供,可以在我们家里做,也可以拿回去做。附近的贫困户觉得一天做上5至6个,就能赚70至80元。”朱玉芬告诉记者。

  有了妻子朱玉芬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和丈夫多年来在旅游产品市场运营方面的积累,合作社的产品也慢慢地从最先主要生产山桃核颈椎枕头扩展到山桃核家用坐垫、手链、汽车坐垫、桃木葫芦等,产品也销往西安、兰州、北京、义乌、湖南凤凰古城等多个地区。据介绍,去年合作社总销售额220万元,经营利润达到12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200多户村民发展山桃核加工产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户均年收入最低3万元,最高5万元,部分农户达到了6万元。基地每年还定期举办贫困户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周边贫困户100多人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该区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07家,合作社成员0.86万个,带动农户1.27万户。其中种植业232个、养殖业238个、林业121个,农机48个、其他农业合作社68个。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9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105个贫困村全部覆盖,4596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到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户均增收1万余元。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