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媒体关注
【平凉日报】蔬菜棚成了“聚宝盆”——崆峒区产业扶贫路径之二

发布日期:2018-07-18 信息来源:平凉日报 丁小凤

  温室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自动调控温度、云端灌溉施肥成了可能;无土栽培种植,全套流程化操作,工业化生产,蔬菜无污染、无病害、产量高……走进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上万株西红柿整齐地栽种在岩棉盒子里,满目绿篱葱茏、春意盎然。

  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集科技示范、技术培训、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园区,建成的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完全参照荷兰温室种植模式建造的高端蔬菜种植温室,集中展示了荷兰栽培模式,温室内空气通透、环境宽敞,气温舒适。

  “我们的水肥一体化可以达到科学精准的灌溉,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对温室进行智能调控,配合我们的无土栽培种植设施,生产上做到节水节肥,管理上做到智能高效,食用上做到安全放心。”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应第告诉记者,一株株长势喜人的西红柿、乳瓜藤用线吊起来,根部靠吸收营养液完成生长,这种西红柿、乳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崆峒区位于泾河上游,土壤肥沃,尤其是白水、花所、柳湖、安国等川区乡镇,非常适宜蔬菜生产,加上当地群众素有种菜的习惯,发展蔬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花所镇花所村村民苏兰琴说,以前多以种植露天蔬菜为主,产量很低,好多老乡都认为种菜经济效益不好,大都选择出门打工,不少地也被荒了,现在大棚蔬菜种植效益不错,老乡的观念也转变了。

  站在泾河川区东川蔬菜基地,从高处放眼望去,数百座设施蔬菜大棚拼出了一块“绿色版图”。走进泾河川区,随处可见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白色的棚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在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内,一棵棵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菜苗亭亭玉立、果满枝头,人们正忙着采摘蔬菜、浇水施肥、授粉打杈;建设现场,工人忙着打墙、安装骨架、配套水电设施。

  来到花所乡天源生态农业园,蔬菜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苍翠欲滴的叶子下,成串的西红柿挂满了枝蔓。“不用清洗,直接可以吃,味道不错。”农业采摘部经理王喜龙介绍,水果蔬菜采摘,在农业园一年四季都有,三季有花,四级有果,在种植过程中肥料做到了零使用,使用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坚决不打违规高残留、违禁农药,来园里采摘的市民越来越多。

  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菜农张得宽是村里有名的种菜大户,这几年通过种植蔬菜,他走上了四季增收的致富路。“现在政府对菜农的投资力度大,尤其在技术方面指导的好,再学习一些无公害蔬菜栽培实用技术,我感觉一年比一年好。”张得宽,看着菜苗一天天长大、一个个青西红柿挂上了枝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从2002年全区种植蔬菜10.08万亩到2017年末的21.29万亩;从总产量15万吨到2017年的总产量39万吨,从当年总产值8347万元到2017年的总产值7亿元。

  十六年时间,崆峒区蔬菜产业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简单的数字,更是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腾飞。

  每天都有大量的设施蔬菜上市,从基地走向了居民的餐桌。据统计,全区设施蔬菜平均亩产6000-800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

  如今,崆峒区蔬菜产业已今非昔比。

  崆峒区蔬菜工作站站长陈银伟表示,今年,区上按照蔬菜产业“一园两区两带”规划布局,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奋力打造泾河川区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力争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77万亩,新建设施蔬菜3000亩。大力实施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全面提升现代设施蔬菜的发展水平,争取“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业”,把崆峒区打造成全市蔬菜产业高新科技集中展示的“高地”,产业链条快速汇集的“洼地”,各类资本融合聚集的“谷地”,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让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在“强”上发力,让更多的群众摆脱贫困的“帽子”,在设施蔬菜产业中稳定致富,成为农民实现精准脱贫和稳定致富的“聚宝棚”。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